●别具一格的《中美上海公报》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临近,黑格率先遣小组抵达北京。周恩来给予他相当的礼遇,使黑格十分感动。但黑格在与人交谈时,总显露出大国沙文主义的观念。有一次,黑格对周恩来说:“美国关心中国的生存能力,所以双方有共同点,可以对付苏联。”他特别强调了“生存能力”。

周恩来看出这种观念在美国有典型性,估计尼克松来华也要显示一下美国可以保护中国,因此要通过批评黑格给美国发出信息:中美谈判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不是寻求保护。

周恩来平静而威严地告诉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存,不需要任何国家来保护。”他提高了声调:“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生存能力,要你们美国政府来关心呢?美国在世界上就是习惯到处充当保护人, 我要直率他说,这是一种帝国主义观念的反映!”

黑格的脸红了:“很抱歉,总理先生。我收回那句话,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个词包含有这个意思。”黑格受到批评,却心悦诚服,回下榻的民族饭店途中,对同车的翻译章含之说:“久闻周恩来大名,果然名不虚传。”

接着,尼克松飞抵北京,大部分时间与周恩来讨论双方关注的国际问题和中美关系,在很多问题上有过激烈交锋。尽管意见相左,尼克松感到中国领导人说话是可信的。

例如,周恩来建议美国早下决心,尽早全部从印度支那撤军,并以戴高乐将法军撤出阿尔及利亚为例,说戴高乐不但将 80 万法军撤回,而且把 20 万侨民也撤走了,这不仅满足了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要求,也有益于法国。尼克松对此没有否定。

尼克松担心的是,如果美国退出某些国际地区,就会出现“真空”,会被苏联趁隙而入。周恩来反驳:世界上不存在“真空”,美国退出中国出现“真空”吗?还不是由中国人民填补了;英国退出美洲出现“真空”吗?还不是由美国人民填补了。尼克松连连点头称是。

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历史性会谈在上海结束。对美国方面提供的上海公报草案,周恩来明确表示不同意,指出:你们的初稿伪装观点一致,说“和平是我们双方的目的”,但我看必须摆明双方存在的分歧,才显得更真实可信。

谈判陷入僵局,周恩来提议“吃烤鸭”。吃完烤鸭,周恩来拿出中国方面草拟的公报草案,说:“公报由双方各自阐述不同的立场观点,我方先写了,下面留下一些空白由你们阐述,然后再讨论。”

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写法是史无前例的,连基辛格也说:“这岂不等于告诉全世界,中美双方在吵架吗?”周恩来却说:“公开地摆明分歧,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通向未来的第一步。用外交辞令掩盖分歧往往是祸根, 既不解决问题,还会导致更深的矛盾。”基辛格豁然开朗:“公开地摆明分歧,难道不会使双方的盟友更放心么?说明他们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会使各方面人士确信《公报》是真诚的。这就是周恩来的高明之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既然不能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场,就把基辛格的“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写上去了。

于是,一个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公报达成了。它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即既写了双方达成胁议的成果,又以“美方认为”、“中方认为”的方式写了双方的分歧。离开中国时,尼克松夫人帕特感慨地说:“周恩来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尼克松回答:“是的,他是一位伟人,本世纪罕见的

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