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7 年 9 月,周恩来抱着寻找救国真理的决心,从天津启航,东渡日本留学。行前,他写下了那首抒发青年时代远大抱负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到日本后,他经过实地观察,很快看到:日本是个军国主义国家,“有强权,无公理”,必定奉行弱肉强食的战争政策。要学日本走维新道路救中国,看来行不通了,必须另找出路。
就在这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传到了日本。周恩来从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和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的著作中,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在京都写了几首诗,其中的《雨中岚山》里有这样几句:
潇潇雨,雾濛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诗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历史的新潮流到来了,这个新潮流,就是社会主义运动。
1919 年 4 月,他从日本归国,投入了方兴未艾的五四运动中。他组织了天津觉悟社,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警察厅的牢房里,他向一起被捕的难友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系统他讲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成为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
1920 年 11 月,为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寻找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方法,他搭上一艘邮轮,赴欧勤工俭学。他考察了欧洲的社会状况,亲身感受到战后欧洲饥寒交迫、危机四伏的严酷现实。在对西方文明尚存的一丝幻想破灭后,他作出了一生最重要的抉择: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1921 年春,他由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法国小组,并奔走于巴黎、伦敦、柏林之间,积极联络同志,发展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从此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
周恩来虽然在 1921 年参加了共产党,但他的思想在入党后的 1922 年至
1923 年还有一段激烈的改造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与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
者的斗争中完成的。他发表在《少年》刊物上的 10 多篇文章,是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捍卫苏维埃俄国的论文。这些论文笔锋犀利,一扫过去调和色彩,充满战斗激情。如果把这些论文与南开时期的文章比较,风格遇然
不同,表示马克主义已经在他思想中比较牢固地确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