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直接询问
在“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普遍兴办公共食堂,社员对此意见很大,但是敢怒不敢言,基层领导迫于形势,也只报喜不报忧。为了了解真相, 1961 年 5 月,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进行调查。他来到伯延村,与公社、大小队干部和群众进行谈话,询问庄稼长势和群众生活。这天中午, 他坚持要去视察群众食堂。当他走进先锋街第 6 食堂时,群众已吃过饭。司务长刘中山、炊事员王三贵等人见总理进来了,忙迎上去,周恩来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他们食堂有多少人吃饭,有几个炊事员,工作忙不忙。这时, 他看锅里还剩下有玉米糊糊,就对炊事员王三贵说:“在你们这里吃点饭行吗?”王三贵一听总理要吃饭,看了看锅里的糊糊,感到很为难。周恩来见状,和蔼地说:“这就可以嘛!群众能吃的我就能吃。”王三贵看总理真要吃,就拿起碗来准备盛饭。这时,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把碗要过去,从口袋里掏出手绢准备擦碗。周恩来说:“这没关系。”又把碗接过来递给炊事员。周恩来高兴地喝完了玉米面糊糊。在 4 天的视察中,他坚持和群众同吃一锅饭。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周恩来对“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偏差有了更真切认识,并提出了处理意见,向毛泽东作了电话汇报。关于公共食堂的问题,他说:“绝大多数甚至于全体社员,包括妇女和单身汉在内,都愿意回家做饭。我正在一个食堂搞试点,解决如何把食堂解散和如何安排好社员回家吃饭的问题。”周恩来在伯延村解散公共食堂的试点,全国农村纷纷效仿,所有公共食堂陆续解散,社员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结束了以办公共食堂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这一不成功的尝试。
周恩来踏遍青山,调查研究,每到一处,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960 年 2 月,他来到海南岛西联农场了解情况。他深入到橡胶工人中去,详细询问橡胶品种、生产情况、产胶能力,割胶辅导员一一作了回答,并选了两棵树给他作割胶表演,他认真地看着,说:“橡胶树,我们自己有了,我们要
多产胶,产好胶!我们国家很需要橡胶呀!”随后,他来到加工厂,询问了工人人数、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在膏化车间,他认真地看了整个生产过程, 听了技术员的汇报。在于胶制片车间,他见工人操作着笨重的压片机,便提出希望搞电动压片机,并说:“在各个生产环节,都要尽可能用机械和电力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周恩来离开车间时,问农场党委书记:“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吗?”农场书记告诉他,主要困难是包装浓缩胶乳的铁桶不够用,影响生产。他和随行的省、区负责同志商量后,对农场书记说:“一个月内就给你们解决。”果然,在周恩来的过问督促下,一个多星期后,大量的铁桶陆续运到农场,积压了几十吨的浓缩胶乳的包装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