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周思来作为与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位领袖、组织者和政府首脑,他有过一个很大的“公务家庭”——因工作关系建立起来的革命大家庭, 包括秘书、助手和保卫人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越来越多。有不少人,在几十年前,当他们还是十几岁的时候,曾在他身边工作过,以后成了家。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带着妻子和孩子来看望周恩来和邓颖超。每当他们重逢的时候,

周恩来总要问起他们解放后受教育的情况。特别对那些过去不识字的警卫人员,有时还要当场考考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关心地询问他们生活得怎样,注意了解他们取得了多大进步。如 果料到他们什么时候要来,还常常准备一些吃的来招待他们。这并非什么珍馐美馔,只是一些点心、花生、瓜子或者给孩子吃的糖果,但足以使人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周恩来对于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要求很严格,要每个人都忠于职守,努力工作。对这些严格要求,干部们不抱怨,相反,他们把能分配到总理身边工作看作是莫大的光荣,使他们有机会学习总理的智慧和经验。

周恩来也乐于分享下级的欢乐。有一天,他的秘书兼翻译浦寿昌接到一份电报,说他的夫人生了第二个女儿,母女平安。当时浦寿昌正随周恩来在南方出差。按照规定,每天工作结束时,总理的随行人员要轮流值班,把机密材料锁起来。而周恩来一天工作结束,总是在午夜以后。这一天是浦寿昌值班,当他进屋清理办公桌时,周恩来提起了白天收到的这份电报,并拿出一瓶茅台酒,倒了两杯,笑着说:“来,为她们母女的健康干杯!”

周恩来平等待人的原则,不仅使在他身边工作的人感受到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而且,他还考虑到了民族平等,新中国应“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周恩来很重视改变旧中国对少数民族的鄙视。他说,广西境内的苗、瑶、侗、壮好几个少数民族,在汉族史书上记载的名称,几乎都加“犬”旁,意思是说他们“非我族类”,宣扬汉族至上。民国初年编的《辞源》,还是那样写的,这就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周恩来努力铲除这一类痕迹,如对广西的壮族,原来称“僮族”,但“僮”字在封建时代有役使的儿童的涵义,如家僮、书僮等,因此这个字有贬低的意思,周恩来建议用与它同音而意义极好的“壮”字代替。旧中国壮族并无自治区,新中国设“广西壮族自治区” 为省一级行政区域, 780 多万壮族同胞深为满意。此外,内蒙的呼和浩特, 旧中国称“归绥”;新疆的乌鲁木齐,旧中国称“迪化”,“归绥”、“迪化”都带有大汉族主义的意味,因而都改用当地民族自己的称呼,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周恩来倡导全国人民:“在平等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