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育林,造福子孙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木材与国家的生产建设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说,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但是,植树育林却需要较长的周期。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实上,要植树成林,能大量采伐利用, 10 年的时间还远远不够。

对于有限的森林资源,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些有识之士,反对滥伐林木,呼吁保护森林资源。《管子》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孟子》说:“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胜用也。”《荀子》说: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他们都主张在不影响森林资源永续存在的基础上去采伐利用。

周恩来认为,中国的历史很长,古代建筑耗用的木材量大,古老文化损伤了大自然。而古代人却不知保护森林,造成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短缺。他说:“中国有林的山只有 10%,好多都是荒山,黄土高原是我们的祖宗的摇篮,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这个地方的森林被破坏了。” 他精辟地分析了森林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丰富的森林资源能造就良性的生态环境,破坏森林则会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水患增加、旱象严重,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1960 年 2 月,他视察海南时说,儋县、澄迈、琼山成片开荒,把森林挤掉了,将来台风一来就顶不住了。他忧虑琼崖有不少光山,提出水利、造林、水土保持都要做到 3 年小变,5 年大变,8 年全变,并希望海南到那时到处尽是热带作物,到处是花园芬芳,成为南海一明珠。1960 年 5 月,他视察贵州, 认为贵州得天独厚,山川秀丽,地下蕴藏也很丰富,但他对贵州树木砍伐得多也深表不安,主张通过蓄水、造林,改变气候,减少旱象。1961 年,他去西双版纳,看到陡坡上树木被伐,尤其在景洪看到农场毁林开荒,十分痛惜, 对当地干部说:要注意,要合理砍伐,你们的地方美丽富饶,森林不要破坏, 要保护森林和自然资源,要保护水土。1962 年,他到延边朝鲜自治州视察, 也一再叮嘱千万要注意保护森林,说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大问

题,“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总得坚持到 21 世纪”,“我们不仅要恢复森林面貌,而且要发展得更好”。

周恩来认为,我国森林资源的有限和短缺,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59 年 6 月,他在接见朝鲜副首相时指出,煤炭生产不能脱离林业生产,我国 1959

年煤炭生产设想搞到 3.8 亿吨,经过实际考虑是不可能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坑木需要的数量增加很多,供应不上。他说,我国坑木的采伐基地就是在东北,从南方也供应一部分,坑木供应不够,无法增加生产,要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的迫切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林业。

这样,我国林业面临“二难选择”:既要解决森林覆盖率低与生态环境差的问题,又要解决木材资源有限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木材的问题,他针对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伐木与育林,重点放在育林”,以及越伐越多、越多越伐、青山常在、永续作业的林业发展方针。

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木材,不采伐是不行的。周恩来认为,没有木材, 钢、煤、矿都上不去,但是,采伐必须同育林相结合,不能多于育林。“用剃光头的办法采伐森林,采光了就走,修一条林区铁路废一条,这怎么得了! 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吃光就算了,当败家子。”

怎样才能使伐林少于育林呢?他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主张。第一,林业工作要以育林、造林为重点。“林业部过去只注重林区采伐,我看主要任务还是造林”,“重点放对了,才能用得少,造得多”。第二,植树造林,要依靠全党全民,走群众路线。“我国的森林资源是不足的,除了必须加强国家的造林事业和森林工业,有计划有节制地采伐木材和使用木材以外,还必须在全国有效地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护林造林运动。”“林业工作要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要两条腿走路”。第三,植树造林,要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注重功效。“要调查公社的造林办法,总结推广经验”,“西北地区造林要集中在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区,不要孤零零地分散搞。分散

了,投资很大,功效很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第四,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支援林业,植树造林。号召从中央到地方,每个负责同志,除年老有病的以外,每年都要带头种树,要养成一种风气,要对此事作出相应的规定。

周恩来的伐木与育林相结合,使伐林少于育林的思想是十分全面的。他主张因地制宜地搞好防护林、用材林与经济林的建设。在用材林方面,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用得少,造得多”。在防护林方面,他提出了营造防台风林、防沙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林的建议,且认为我国西北沙漠化是森林植被被破坏的结果,要防止沙漠化,必须建设防沙林,因此,他亲自抓“三北” 防沙林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他还非常重视经济林的建设,号召“在有条件地区应积极发展茶、桑、桐、橡、茶油、漆、果木等经济林”。1964 年, 他访问阿尔巴尼亚时,了解到当地的油橄榄出油率很高,对解决人民食用油很有好处,就提出了引种的要求。回国后,他亲自到昆明、海口林场栽种油橄榄,表现了他对植树造林和对经济林建设的高度重视。

造林是千秋大业,要谨慎务实, 1966 年 2 月,周恩来感慨地说:“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可能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我最担心的:一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林子砍多了,下一代也要说你。”这是很有远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