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总管家
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深切地盼望着“中华腾飞于世界”,并为“中华之崛起”付出了毕生的年华。1949 年,新中国诞生了。51 岁的周恩来担任开国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管家,掌管着祖国的建设大业。从内政到外交,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他无所不管,而且处理每一项工作都认真细致、井然有序。他说:“我是总理,就得什么事也要管呵!如果我不管,管不好,那怎么向党、向人民交待?”
周恩来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最主要、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建设。
1949 年 12 月,他提出了“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他说:“最
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我们必须了解, 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
70 年代,周恩来在会见喀麦隆总统阿希乔时,又说到:“我觉得我们第三世界还是应该从改善人民生活着手,首先是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这最主要。”
可见,周恩来抓经济建设的目的,还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幸福,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面对旧中国留下来的烂摊子,他花费了很多心血——为能源、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矿等属于国民经济命脉性质的工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运筹规划。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重要企业,因而对许多部门的情况、问题、数字了如指掌。
1962 年,视察大庆油田会战现场。他登上钻台,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寒问暖。他走进大庆北二注水站后,仔细看了贴在墙上的各项岗位责任制度, 边看边点头说:“好,你们这样做很好。”他发现泵站流程图没有填写时间, 就嘱咐“要把时间标上”。当他发现 200 米外有个职工家属从地窝子里出来倒垃圾,就向地窝子走过去。家属杨德群又激动又担心,说:“里面又黑又暗,首长就别进去了。”他说:“你们能住,我就能进。”他弯下腰走进地窝子,深情地端详着躺在土炕上刚刚满月的孩子说:“同志们现在生活得确实很苦,但将来一定会好起来。”
身为总理,是全国人民的当家人,周恩来日夜牵挂的是人民生活。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没有松懈过。他说:“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不种田了,没有粮食吃,人民怎么能活下去?还能闹什么‘革命’?”
人民要吃饭,农业要上去,这是他时时刻刻挂念的问题。建国之初,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
旧中国农村满目疮瘦,遍地饿殍的情景,周恩来是熟悉的。建国后,他经常到农村视察,走到田边地头时,就会关切地告诉身后的人们:“不要踩坏地里的麦子。把话往后传。”
周恩来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农、轻、重的次序, 把农业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过去,我国农民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现在他们生产了粮食,要求改善一下生活,每人每天多吃一两米并不算多,全国 4.8 亿农民合起来,每年就要 100 多亿斤。城市工业人口增加了,需要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也需要粮食,灾荒地区也需要救济粮。另外,我们还要争取一部分粮食出口,换回机器。因此,要用极大的力量来注意发展农业。
周恩来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农业, 1973 年 5 日 14 日,他看到《参考消息》刊登的世界气象变化的报道后,当天就给李先念等人写了一封信:“请你们好好读一下 5 月 14 日的《参考消息》四版下栏关于世界气象变化的两篇报道,并要气象局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今年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南涝北旱的局面,请告农林部多多提醒各地坚持实行防涝抗旱的措施,不要有丝毫的松懈。”
水利建设是周恩来解放后抓的一件大事。许多重要兴利除弊水利工程的
建设,都是总理亲自过问的。他曾经三到三门峡,在水库工地上度过八个日夜。他曾在风雪严寒时节,视察荆江大堤,还溯江而上,勘选三峡坝址。他三次到十三陵水库劳动,六次到密云水库工地解决问题⋯⋯周恩来的心愿是:“要使江河对人民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