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说过违心的话

周恩来的人生轨迹,虽有过波折,但没有大起大落,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他懂得以忍求进、以屈求伸的辩证法, 为了达到目的,能有极大的耐心等待和经受得住各种屈辱,其度量之大,有如“宰相肚里好撑船”。

1958 年,他的政治生命曾受到一次严重挑战。在南宁会议上,他受到毛泽东的批评。周恩来没有为自己争辩,而是作了自我批评。他把政治秘书范若愚找到宿舍,说是要起草一个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稿,检讨“犯了反冒进的错误”。因为是检讨,不能由别人起草,只能他讲一句,范若愚记一句。他讲着讲着就进行不下去了,由于内心有矛盾,几乎流出了眼泪。也许有人会问:周恩来反冒进没有错,为什么要做检讨呢?只要想到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敬重,以及他一向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风格,就不难想象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初,周恩来也是诚心拥护的,指望借此克服党和国家机体上的弊端。但现实的发展不是周恩来想象的那样,运动像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各级干部受到冲击,武斗代替了文斗,全国一片混乱,经济大滑坡。他在 1966 年 10 月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用“方兴未艾,欲罢不能” 来形容运动,并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么大的局面,这么一想就不寒而栗。”可见,他已意识到“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后果不堪收拾。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公开反对,这样做于事无补,只能增加一个作无谓牺牲的殉道者;一是表面上拥护,但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减少其损失,修补其创伤,并在运动中等待历史的转机和民众的觉醒。

他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看到:他在运动中“紧跟主席思想,紧学,紧跟,紧改,紧赶”,虽然“有时仍有掉队之虞”,但能“知过必改,努力赶上”。他在给人以与“左派”站在一边的印象的同时,又在他的政治状况允许的范围内,殚精竭虑地想出各种办法乱中求治,减少损失。形象他说,他的策略是既“随风倒”,又“做手脚”。他把毛泽东的指示当“尚方宝剑” 震慑“左派”,如宣传“要文斗,不要武斗”、“抓革命,促生产”等,对保护老干部、对整顿国民经济秩序,起到了好作用。有时当他的主张遭到否定后,又转而从正面提出“要团结 95%以上的干部和群众”,“继续落实毛主席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经济政策”,“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不允许把运动和生产对立起来”。这些提法虽然不如直接批判“左”倾思潮那么旗帜鲜明,但舆论导向是一致的。

周恩来的这些做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左”倾思潮,扭转大势,但对“文化大革命”起了遏制作用。邓小平后来说:“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没有倒下去是一件极大的幸事。他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尼克松更是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会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毛泽东晚年拼其一搏,发动“文化大革命”;周恩来则沥血挥泪,惨淡

经营般为其修补创伤。如果没有周恩来,历史对“文化大革命”的起诉书, 将更加骇人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