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培训

  • 淡化短期利润

过了 10 年左右,菲利普,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在质量控制中推广“无缺陷”(Zero defects)方法。这种方法是把百分之百的无缺陷作为目标。克劳斯比认为:建立“可以接受”的缺陷水平,必然会导致自我满足于这一水平的结果。如果员工知道在某一缺陷水平上是“可行”的话,他们就会把这一缺陷水平作为“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只是次优的。

关于克劳斯比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出席他女儿的豪华婚礼时,

即使只是一杯贺酒他也没有喝。他解释说:“无缺陷”。因为当时他正在节食,如果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就犯戒,会造成无缺陷上的小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无缺陷还涉及到一个跨文化的理念。迄今为止,它可以用作一种“推销观点”让顾客接受。在某些文化中,无缺陷是异化的概念,与人们认为人的身上存在着缺点的信仰不同。

所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缺陷方针使组织在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的同时,与顾客的交流却不像预期的那样成功。

与戴明同时代的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把“顾客”这一概念扩展到企业实体内部,例如相互协作的工作之间。在生产线上,当工人 A 传递给

工人 B 一件未完工的产品时,工人 B 就成为工人 A 的“顾客”。实际上,组织内任何一个接受帮助和服务的人,都可以把别人看成是“顾客”。朱兰强调了解决问题小组和“头脑风暴”小组的作用和价值。与戴明不同的是,朱兰认为,恐惧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

在 1981 年,威廉·奥奇(William Ouchi)提出了 Z 理论的概念,它融合了美国和日本的管理风格(这也许是前面所述的 X 理论和 Y 理论的混和物)。他所提出的 Z 理论,包括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所有工人进行质量控制活动, 理解组织目标,减少分工和利润分配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