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意八法
1、图示法
某些难懂句是由于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因此可采用直观手段,以画图助讲解。这样就可以化远为近,使问题迎刃而解。
2、联想旁想法
有的句子描述的情景比较抽象难懂,可采取类比联想的办法,诱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八册《鸟的天堂》描写大榕树的生命力时有一难解句:“⋯⋯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实地感觉,可是在学生看来树叶怎能有新生命在动呢?有位教师就启发学生联想电视节目中花蕾逐渐开放的慢镜头去体会,并配以由紧握到渐张的手势,使学生恍然大悟,深深感到这个句子生动地描述了榕树静中有动,生机勃勃,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步、先缩简:(用提问办法缩句)
3、词语突破法
句不离词。有些重点句的关键在于句中的重点词,只要重点词的含义明确了,句意也就迎刃而解。《伟大的友谊》最后一段由两句组成,是点明中心的重点句。教师可以把句中出现的两个“伟大”做悟句意的突破口, 向学生发问:“两句中的‘伟大’各指的是什么?”学生就会从句中分别找出第一句的“伟大”是指“马克思主义”,表明友谊的成果伟大;而第二句的“伟大”说的是“共同奋斗的目标”,可见友谊的基础也伟大,从两方面看出两人友谊的伟大。这样不仅句意弄明白了,而且全文的中心也揭示无遗。
4、成分扩缩法
课文中的长句往往附加成分较多,造成学生领会的困难。可引导学生此时先用缩句法找出主干,由长变短,然后再添技叶,扩充句子,逐步恢复原状。这样一拆一并,句意之锁也就打开了。比如《大理石街》第四小段,有一叙述磨制大理石的达 85 个字的长句,解句意时,采用扩缩法最为适宜,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先缩简:(用提问办法缩句)
由于先以压缩的办法抓住了句子的主干,很快就可以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接着又分步扩充,加上附加成分,全句的脉络分明,自然明白易懂了。
第一步、先缩简:(用提问办法缩句)
5、关系理清法
某些句子是由关联词语联接的几个单句组成的。紧扣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句意。如《跳水》,在叙述孩子处境危急时, 用了两个紧密相关的假设条件句,教师可以绘制句间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如:
6、层层剥皮法
表达含蓄、意味深长的句子经常是关键的所在,而学生往往不易领会。教学时应抓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象吃竹笋一样,层层剥皮,逐步深入, 就可以化暗为明。《挑山工》结尾句是:“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 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某教师曾抓住句中的“它”采用了剥皮解句法。从一词入手设计了一组递进式设问,刨根问底:
这样就逐步弄清了作者一看到画就犹如看到了那脚踏实地、负重登山、永不停歇的高大形象的原因。句中蕴含的“意”、“道”、“情”都鲜明地展现出来了。
7、句式比较法
课文中的很多佳句经常通过别致的句式,生动的修辞来体现句意,突出内容。明白了句式的特点及作用,也就理解了句意。运用句式比较法, 将课文原句改换为不同句式,再和原句加以比较对照,即能达到目的。《手》一文中,描写王新春称赞陈秉正的手时,使用了一个否定反问句:“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教师只要将它改为陈述句:“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诱导学生对比,就会发现:反问句的意思与陈述句相同,否定的反问实际上仍表示肯定的意思;同时在比较中, 就会认识到这个反问句更强调了这双手的巨大作用,更强烈地表达了夸赞时的激情,从而体会到原句的深刻含义。
8、上挂下联法
句不离文。有些句子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获得句意,这就是上挂下联法。《大海的歌》中第四段第二句写道:“海的颜色由绿变蓝,由蓝变成墨蓝。”如果孤立地看这个句子,只能得出海水的颜色在变化,但这并没有真正了解作者的用意。要理解它得靠上下文。首先上挂,问学生:“联上句,本句海色的变化与作者乘的船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体会到句子表明了作者乘坐的海轮已到达了深海。然后再下联,继续问学生:“这句话又与上下文的石油钻探船有什么关系?”从而又使学生明确了此句也交
等待了石油钻探船耸立在深海之中。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可以透过海色的变化洞察出交待两“船”位置的用意,从而为领会中心意思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