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作文的基本写作模式

“文无定法”,但是在应试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其应试之作是否有“模式”可供选择,对具体问题应作具体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应试之作不同于创作,它有一定的目的与严格的要求,无论是非材料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要求文与题统一,以便在一个尺寸的衡量下,评出优劣,选拔高材。同时考生在大约五六十分钟内完成一篇习作,时间紧压力大,一定要有适当对策。有人总结出的“两快”(快审题快立意)“一八”(八百字练考文),不失为经验之谈。

应试作文要特别注意开头。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点明题旨为好。开头扣题,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习作方法之一,何不借助古人有益的经验,来提高应试作文成绩呢?

开头的形式当以新颖别致,独树一帜为好。在以唐太宗用人不求全责各为材料的作文中,有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

你在找谁呀?

我在找我所需要的人才。

你需要的是怎样一种人才呢?

是一个精通诸子,压倒百家的盖世英雄。他不在这儿!

他在哪儿?

他还在王母娘娘肚子里。

这种开头,以对话的形式,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可谓机抒一家。

继开头之后,接着就要善于“承转”。“承转”就是承接开头,“转” 就是承接之后有所开展。具体地说,继开头之后马上就要展开议论,切忌旁枝斜出。主要是摆事实讲道理,或对比,或反证,或假设,或质疑,或联系现实褒贬善恶,或借题发挥,言之凿凿,将文章推进一层或深入到另一方面。这样,阅卷者易于把握考文的脉络。

承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写《我爱唱(东方红)》的作文时,有人在文章开篇提出人们爱唱《东方红》是因为它道出了人民对自己领袖的敬爱之情。乍一看似乎很平常,但作者承接得好,使文章别开生面。请看: “中国并非奴隶之邦,中国曾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伟人⋯⋯毛泽东是产生于本世纪的一代伟人⋯⋯“说理深刻,令人鼓舞。接着加以阐发,并且用流行歌曲与《东方红》进行比较,“肯定它产生于‘黄土文化’深层土壤中, 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它能经久不衰地风靡神州直至走向世界,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承一转,“文”有“章”而生姿,若秋水泛波,颇添雅趣。

“承转”必须分段展开。在分段过程中必须写好关键句或中心句。中心句最好用在一段的开头(领句)或用在一段的末尾(结句)使文章纲举目张,井然有序。这对考生来说可以节约时间,有利于突出中心,对阅卷者来说,易于把握文章内容,可以加快阅卷速度。最后就是要写好结尾。

  1. 画龙点睛式结尾,有利于深化主题,使文章中心突出,如“糖弹” 有什么可怕的呢?只不过是糖衣裹着炸弹而已。我们有毛泽东思想这颗精神原子弹,“糖弹”不攻自破。

  2. 抒情式结尾,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如:“虹——永恒;桥——

永恒;老师——永恒;新时代的奉献者——永恒。”

  1. 写景式结尾,寄托含意,给人以艺术感染。如:天上彩虹,绚丽一瞬,留给人们美的享受,地上石桥,不辞辛劳接送行人,给予人们永恒的记忆。人生征途,漫漫悠悠,我们该留给人们什么呢?

  2. 呼应式结尾,就题收住,浑然一体,给人以造型优美的欣赏。

  3. 设问式结尾,引人深思,启迪人智。如我们的前辈能用血肉筑成钢铁长城战胜了“炮弹”的进攻,难道我们就不能用毛泽东思想铸成精神长城去抵抗“糖弹”的袭击吗?

当然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试作文,似乎应以上述几种为宜。这些方法可以使考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上述模式,也是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具体的灵活的运用。所谓“起” 就是文章的开头即阐明观点,“承”就是一般地论证观点;“转”便是在论证基础上作深入的挖掘,或者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论证观点:“合”就是文章的收尾,作者最后对全文作出总结。其中“转”正是要多花功夫的地方。俗话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转”正是造成“不平”的关键所在。前人对这种套套非常重视,给予高度的概括,题为“起要平直,承要从容, 转要突起,合要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