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网络学习法

即用编织知识网络的方法进行学习。编织语文知识网络,比较实用、比较醒目的办法是设计一个知识网络图。

统观语文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各类体裁的文章。体裁的划分、归属, 对它的分析、应用,是分析文章的一个重要角度。另一方面,不管哪种体裁的文章,几乎又都毫不例外地有它自身的内涵和类别,作家、作品的风格和特征,文章结构、语言运用、乃至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的种种特点。由此,可将知识网络设计为一个以各种体裁为经线,以各种语文现象为纬线的二维平面图。

具体说,把文章体裁分为两大类:(1)以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解释世界的文章为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文学传序;(2)以议论、说明等方式直接表现特定目的的文章称为应用体裁, 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序跋导言。加起来共十种,把这十种体裁设在经线上。在纬线上,再设下十一种语文现象:(1)体裁特点;(2) 体裁内部小类;(3)作家(姓名字号、年代、代表作);(4)作品(出处、解题、主旨);(5)文章结构(指诸如线索情节、文眼点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布局谋篇的知识);(6)逻辑;(7)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论证方法、说明方法等);(8)语言运用(现代汉语中的语汇、句法、修辞,文言中的实词、虚词、句式);(9)标点符号;(10)词(不同体裁中的常用词);(11)字(形、音、义)。

设计这个图目的是为了比较醒目地标示出知识的系统。因此,上面所历数的只是经纬两线起点上的知识项目。对这些知项必须首先弄清它们的意义,包罗的内容,准确地概括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探求知识系统的基础。当我们把经纬两线延伸的时候,由于经纬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网络状,这时就会出现许多交叉而成的空格。这就是网络中的目。这些目, 即是知项。

在整个网络中,众多的知项表面看来不过是一个个空格,实则每个空格都有各自独立的小系统。在这些子网络里,由于经纬的交叉,又形成许许多多的小知项、比如经线上的诗歌与纬线上的分类交叉成的目,就是“诗歌分类目”。它又以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为经线,以形式(新诗,包括格律体、自由体归;诗,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赋、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词、曲)为纬线交叉而成 56 个目。中学教材中近百首诗歌都可以从这些目中寻找到各自的归宿。以此类推,如果把所有的目都用特定的内容充实起来的话,一个庞大的语文知识网络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个语文知识网络学习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它有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完整性。一是它几乎无遗漏地覆盖住中学阶段全部语文知识,这对于教与学双方都可避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之弊。二是任何一个知项都是语文知识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常常被人忽视的标点符号,网络图中同样设有它在客种体裁中使用情况的十个目。标点符号在不同体裁中使用频率大不一样。即使同一体裁,不同作家也有不同的习惯。透过标点符号,不仅能看出体裁的需要,也能看出作家断句、遣词造句、语言变幻的能力,语法意识的程度,甚至可以考察出文章思路和作

家思维的个性特点。网络图要求我们必须象对待其他知项一样,要认真考察它的种种形态和作用,这无疑是开辟了另一条培养上述能力的途径。

  1. 它体现出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①从网络图中看到它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任何知识都处在网络结构特定位置上, 决不是浮离于系统之外的散兵游勇。经纬的交叉使每个知项都有相对定点,从而确定了每一知项质的规定性。因此,当我们致力于考察一个知项时,网络图便于从整体去观照它,从种属的关系上去规范它,从左邻右舍的比较中去区别它,从高位知识的分裂中去把握它,从低位知识向上归拢中去理解它。比如小说,它具有文章体裁的普遍属性,更有文学体裁的特有属性,还有它区别于诗歌、戏剧、散文的更加特殊的属性。当我们小说的定义这一高位知识出发,去研究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时,自然就会从知识的分裂中去把握小说的本质特征。②网络图便于体现知识只有在整体中才有力量。比如形式逻辑,并非是孤立而乏味的知识。议论文离不开它,比如《拿来主义》就是靠一连串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否定了种种“主义”,雄辩地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对“走狗”这一概念的多次断定有力地揭露了梁实秋之流的丑恶咀脸。应用文少不了它,如假条、证明信只有靠正确推理才变得可信。而在小说和诗歌中,也常常使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逻辑只有在知识的整体中,才能表现出它的力量。

  2. 它便于考察每个知项的共性和个性。从经线的角度看一知项,具有经线上的共性,但由于纬线所限定的位置而又具有个性;反之,从纬线的角度看一知项,具有纬线上的共性,但由于经线所限定的位置而又具有个性。例如“诗歌”与修辞中的“比喻”交叉的目,叫做“诗歌中的比喻”, 或叫做“比喻运用于诗歌”。从经线上看,它要求用打比方的办法使诗的语言高度精炼,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百年魔怪舞翩迁”,既形象而又高度浓缩;《天上的街市》借助比喻展开联想,反映诗人的追求;《硕鼠》则是巧用借喻表达诗人强烈的憎恨。如果从纬线上看,比喻的共性是通过打比方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但小说不同于诗歌。小说是用比喻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环境。议论文中用比喻是为了形象的论证道理,说明文用比喻是为了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所以,网络图最易于使学生认识任何一项知识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知识个体之中,每一项知识又都反映着同类知识的一般特点。

  3. 它便于从局部、特殊的知识向整体、一般的知识的归拢中获得高位知识。反之,从整体、一般的知识向局部、特殊的知识的分裂中获得低位知识。比如“贴切的语言”。当着我们从它的一般意义出发去考察它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时,会发现有的表现为采用形象的生动的比喻,有的表现为筛选恰当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有的则极力描绘逼真的形象,由此排演出气象万千、生动诱人的种种情境。这样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低位知识;反之,如果对大量的此类语言现象(包括教材中有关练习)做过细的分析,就能抽象出本质的认识,即:在语言运用中最大限度地靠近所描绘的事物,力求达到逼真的程度。这样就能获得高位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