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有效听课的九种方法
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研究与掌握科学的听课法,对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与形成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听课法因人不同而多种多样,但就其共性而言则是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和广大学生切实掌握的。
-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率。
一是知识上的准备。从预习中所掌握的新知识的难点和明确听课的重点,便是重要的准备。二是物质上的准备,指的是教科书、笔记本、作业簿及学习用具等。三是精神上的准备,确保有充沛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有一股求索新知识的情趣。
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首先,要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这就要求做到:①早睡早起,不开夜车。睡觉晚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贪玩,不抓紧时间学习,结果把功课挤到了晚上,或者,晚上看电视没有节制;还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水平低,效率低,从而需要学习的时间长,只好开夜车。由于睡得晚,早晨感到又困又乏,不愿起床,但为了不迟到,只得勉强起床。上课时,由于睡眠不足,头脑昏昏沉沉的,很难做到跟着老师的启发去思考问题,学习效果很差,有的甚至打瞌睡,自动退出了课堂学习,整堂课一无所获。由于上课没听懂,或没听,到晚上花在补课与作业上的时间就多得多了,这样又得开夜车。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少数学生甚至因此搞垮了身体。②重视课间休息的作用。有的生拿课间休息的时间做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势必会影响下节课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要知道,经过短时间的休息,能使我们维持静坐的肌肉和大脑较快地消除疲劳,调整长时间静坐对身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应积极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到教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眺望远处。但课间活动不宜做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大脑兴奋强度加大,不能一下子平静下来,会影响下堂课的听课效率。③中午不作剧烈运动,午睡时间适当。午休后还应留一点时间适当活动一下,使自己兴奋起来,这样, 下午照常能以饱满的精神学习。
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还应注意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条件的话,还可调节饮食,适当补充营养。
- 选好坐位
很多讲堂或阶梯教室的传声效果都不太好。因此,如果你坐在后排, 听起课来就可能很费劲,注意力也会时时被打断。此外,坐在你前面听课的人也可能会使你分心。听课时最好是坐在面对讲台的前排正中间,这种位置能使人看得清楚,听得真切。确有这样的情况:在这种位置上听课的人通常比坐在后排的人学得更好。这一方面是由于适当靠近讲课人和黑板有其物理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那些面对讲课者而坐的人,通常都是特别乐于听本门课的热心学生,那些坐在后排的,则很有可能不喜欢这门课或者不喜欢这位教师,因而尽可能往后坐, 以使自己避开。
- 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地听课,即高度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作用,不一心二用。听课时,不乱想、不乱着、不乱动,努力排除干扰,做到眼到、耳到、心到,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对自己知识难点的讲授上,集中在搞清教师讲解的思路上。
有些学生也很想集中注意力听课,但不知觉地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 并常常为此而苦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会与注意力涣散现象作斗争。引起学生注意力涣散,大体有三种原因:(1)作为注意的对象太单调, 刺激强度不够,如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产生厌烦。而同时又存在着另一个比较新异的、有一定强度的注意对象,这样注意力就很容易漂走。(2)主观上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所造成。如失眠、疲劳、饥饿、对注意对象不感兴趣等。杂七杂八的事情牵肠挂肚也很容易在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点,干扰对老师讲课的注意。(3)长时期的紧张学习,使精神疲劳了,或虽然没有用尽精力, 但由于长时期的紧张学习,出现了心理上的“心厌现象”。克服注意力涣散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①充分认识到学习每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对某门学科感兴趣了,注意力便一定会集中。有些中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因教课的老师而异, 如果老师讲课好,或是班主任教,或受到过任课的老师的表扬,就对这门课感兴趣;如果老师讲得不好,或不是班主任教,或任课老师批评过自己, 就对这门课没有兴趣。说到底,这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的。韩愈在
《师说》中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学生不一定处处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比学生高明。完人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老师教学水平有高低。决不可因某位老师讲课有误,或讲话罗嗦等毛病就产生反感,因而不好好听课,这样做吃亏的是学生自己。对老师有意见,我们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对有关领导或任课老师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改进教学。②强化“有意注意” 在头脑中的地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强烈成才的愿望,可以使听课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上课铃一响,万事抛在脑后,只有专心听课而已。孟子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即专心,就是把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推之门外,专心致志于所学的知识。③ 把学习与休息、文体活动安排适当,做到一张一弛。通过文体活动和休息, 有效地消除疲劳,镇定心理,上课就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当然,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作为老师,一方面要提高讲课水平, 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在教学中动用注意规律。如,无论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还是在一堂课内,教师都应当考虑到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作有节奏的交替轮换。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接着,就要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 产生无意注意;当逐步进入教材重点与难点时,又应当设法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认真思考与理解;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如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有趣味性的谈话等使之转入无意注意;⋯⋯ 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布置作业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有意注意,必要时可以采取事先向学生提出应复述作业等要求的办法。
- 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
老师讲课时,一般是根据课程的内容来设计讲课的程序的。所谓老师讲课的思路,就是讲课程序中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系统。听课注意力有没有集中,就主要表现在上课时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活动有没有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走。为此,必须做到:
- 必须认识到老师上课时的主导作用。上课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和引导下的科学认识过程。老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导航、开窍。中学教师一生中专攻一门学科,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类总结出来的知识,经过教师在备课中加工后,根据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善于将传授的知识,用确切的事实、浅显的道理、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既平易又不流于肤浅,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在课堂内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认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可以说,上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的是一条最捷径的认识道路。
认识到老师在上课时的主导作用,就应当虚心地向老师学习,掌握并适应老师讲课的特点,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
- 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脑子里经常想一想“为什么”?“怎么办”? 如,讲到一个新概念,要想一想为什么建立这个概念,它是怎样由实际问题或已有概念抽象出来的;讲到定理,就要想一想这个定理表达了哪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讲到定理的证明,就要想一想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证明的主要思路是什么,哪些是关键步骤;讲到应用和例题,就要想一想应用时有什么条件限制,有什么实际意义,等等。这样,既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又能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些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想一想下一步老师可能会怎么讲,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在继续听课中加以对照,这样,能够使听课的印象更深刻。例如,上数学课,老师正在讲一个定理或公式的证明,善于动脑筋的学生,便在心里用学过的知识主动地证明,一边默默地思考,一边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想得对,哪些想得不对,谁的方法好。但是,不可离开老师讲课而独自思考起来,以致失去了听课的意义;也不可固执于自己的思路,不要因为自己想的和老师讲课不一样就听不下去。自己有独特的想法,这是好事,对于加强独立思考,深入学习,益处很大。但在课堂上,主要还是接受老师的思路,独立思考的工作,应当留在课后进行。
在听课中,遇到有的地方听不懂,必然感到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突出。这时,可以先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一时还不明白,就应当先作个记号,暂时放下,以免影响后面的听课。有时,一时没有听懂,在继续听课的过程中,当老师从另一个角度讲解或返回补充时,马上就清楚了。如果听完一节课,某些地方仍不明白,这时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至明白为止。
-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听老师强调的地方,这往往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
注意听老师的开头与结尾。开头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概括上节课的内容或复习本堂课要用的旧知识,引出新课的问题。结尾总是把讲课或实验内容概括总结起来,或再次强调、点明重点和难点。
注意听预习中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是自己特殊的重点和难点。
- 积极发问,主动答问,热情地参加讨论。5.听课要听懂新知识
听懂,就是把知识的概念或结论搞明白,即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搞明白。依据听懂的标准,研究运用听懂的规律,主要是研究学习概念的规律。(1)掌握旧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2)搞清概念的由来,是概念学习之本。概念的表述(定义、定理、定律等)是概念之末,概念的形成是概念之本。舍本逐末,是死知识,亦非真知,于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无益。(3)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学性,是概念学习的关键。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概念各部分的准确含义及内在联系,从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 最后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是概念学习的保证。
- 针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听课方法。
老师往往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采取不同的课型为学生讲课。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四种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有实验课,语文还有作文课等。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听课效果,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听课方法。如,学新授课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学习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它的特征是以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为主,使学生积极主动进取。这类课型的结构是由复习已有知识、讲解、认识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布置作业等环节组成。新授课是以认知新知识一环为主。听课中,学生应着重于对新授基础知识的理解,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又如,数学练习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主要任务是解答数学习题。它的特征是老师对练习作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它的结构一般是:复习、练习、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听课中,学生应着重于听老师对示范题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规律的总结以及常用解题方法的归纳。
- 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听课
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很多,各学科学习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有一些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不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听课,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如:文科知识对记忆要求较高,理科对推理要求较高,这就给听课提出了不同要求;再如,文科的语文和外语,语文对记忆要求低于外语⋯⋯ 等等诸多特点,听课时都须掌握。还要根据不同课堂类型的特点学习,如讲授课应侧重听教师讲,自学课则重自学、独立思考,练习课应侧重脑、手结合,等等。
例如,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这种上课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符合把英语课上成实践课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五会”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又如,历史教材是观点(结论)与史料的统一。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结论),然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结论)援引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结论)与史料间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素: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听课应针对老师讲课的特点。
例如:对语言简炼、重点突出的讲课,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过详语快的讲课,则需要认真思维,等等。
- 听课要多思多问。
多思,就是确立多个思维点,选择多种思维方向,寻找多条思维路线, 以开展发散思维。思维的方法途径很多。多问多思是相联系的,多思才有多疑多问,多问促多思,要多思又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