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材的十种操作方法

1、整体把握法。

即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教材的学习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如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从如下角度去详细地了解、掌握它的特点。

  1. 这是一套综合型的语文教材,它的“综合”是如何表现在各个方面的。

  2. 在课文分类上,三类课文在编排上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教学要求。

  3. 在文体的分类上,课文怎样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组成各种训练体系。

  4. 在阅读的训练方面,课文安排了哪几条训练线。

  5. 在写作和听说的训练上,教材是如何安排训练线的。

  6. 语文知识训练要教材中的安排。

  7. 教材中教学单元设计的原则和安排的方式,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

  8. 各册教材文体的比例从初一到初三的变化情况。文学作品及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安排的方式。

2、序列探讨法。

即从文体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教学单元,增强各条训练线方面的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初中语文教材,就应该排列,掌握如下训练线的序列。

  1. 记叙文阅读训练的十三个点。

  2. 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十八个点。

  3. 说明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各八个点。

  4. 议论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各八个点。

  5. 应用文写作训练的二十四个点。

  6. 听说训练的十二个点。

  7. 汉语知识训练的二十个点。

  8.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若干个点。

  9. 作文片断练习的若干个点。

  10. 文言文知识训练的若干个点。3、单元理解法。

教材的学习

单元具有这样的特点:(1)它是一个阅读训练的点;(2)它又是一个写作训练的点;(3)它是一个学习单位,具有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学习安排的时间性。

一般来讲,对单元的理解可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掌握单元教学重点。第二步,单元内课文的类型、任务及其教学重点。第三步,单元内各

篇文章在写法上、内容上的大致比较。

第四步,单篇教材各自的主要特点。第五步,编者将此单元内各篇教材编在一起的意图及课文分类的意图。

4、单篇钻研法。

即从单篇课文的钻研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每一课。

应独立地、认真地、深入地从各个方面去钻研每一篇教材,如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所在、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读写理解、句段的分析练习的设计等,拿《挥手之间》来讲,就可以从如下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理解。

  1. 课文的铺叙美。

  2. 课文的议论美。

  3. 课文中的瞬间美。

  1. 课文中人物的造型美。

  2. 课文中的追叙美。

  3. 课文点面结合的构思角度。

  4. 课文对怎样写“由一个物件引起的回忆”之类文章的启迪。5、专题比较法。

即综合对照分析法。它跳出单元和单课的圈子,从某一角度将几篇课文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深化理解的层次。综合比较的角度是丰富多彩的。如:

《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题材、体裁、表达方式的比较;《制台见洋人》、《变色龙》,中外作品人物形象的比较;《春》、《老山界》、

《听潮》,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的印证比较;等等。6、立体展现法。

也叫左右勾联法,纵横读系法。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从某一命题生开去,从课文中寻找例证,从各个方面展示这个命题的知识内容,从而获得这个命题的较全面的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对《鲁迅笔下的外貌描写》这个命题,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例证来说明鲁迅外貌描写的笔法。如:

  1. 工笔描绘法。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的刻画。

  2. 简笔勾勒法。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

  3. 描绘眼睛法。如祥林嫂的眼珠、康大叔的眼光、孔乙己的眼神、范爱农的眼珠。

  4. 突出特征法。如孔乙己的长袍,童年闰土脖子上的项圈、小栓背上的阳文“八”字。

  5. 夸张描写法。如《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画,《藤野先生》中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

  6. 比喻描写法。如对闰土,用了“松树皮”、“木偶人”、“石像”

    三个传神的比喻。

还有“色彩烘托法”、“反复对照法”等等。7、教例收集法。

也叫资料汇集法。这是一种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兼容的钻研教材的方式。用这种方法,间接吸取别人的看法,对自己的钻研所得进行印证、补充、深化。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要坚持不懈,勤于动手,是可以收集到很多资料的。一般来讲,教例收集有五种方法,即目录储存法、资料剪贴法、读书笔记法、卡片分类法及专辑收藏法。

下面是笔者收集的几个关于《孔乙己》教学的教例。

第一例,议“笑”课。通过对丁举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众人的哄笑、取笑,孩子们凑热闹的笑以及“我”的“附和”的笑的分析对比,活现出各种人物的典型性,深刻理解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第二例,议“偷”课。讲析重点是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由“偷”引出打, 表现等级制度的罪恶,由“偷”引出情,表现作者又怒又哀的态度。

第三例,议“比”课。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中孔乙己脸色的对比、动作的对比、出场和退场的对比、能谋生的条件和“偷”的对比,以及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喜剧的气氛与悲剧的命运的对比等等,由“比”而理解课文的主题、理解人物的命运。

第四例,议“眼”课。通过指导阅读、讨论组织学生找出课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主题。

8、学科渗透法。

也叫学科纵横联系法。它以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为中心,通过设疑问难的方式,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动手面、知识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使用此法时,一般要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

(l)《济南的冬天》中,“唐代的名手”指谁?

  1. 《死海不死》中,什么叫“咸度”?生物为什么不能在咸度高的海水里生存?

  2. 《海燕》中,生活中的海燕有什么特点?

  3.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中,什么叫激光全息缩微胶片? 9、“列表法”

适用于刚升入初中和分析课文能力较低的学生。表分内容、方法、意义三部分。在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划分段落之后,按表填写。根据情况可按师析师填、师生共填、学生自析自填的顺序进行。内容是对课文中人物、事件、道理、事物的简述和提炼。方法是指作者表现内容的形式, 基本上可分为四类。(1)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抒情。

(2)从描写方法上可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3)从修辞上可分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等方法。(4)从写作方法上可分为象征、对比、反衬,小中见大等方法。在填写方法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的方法和特色,而不要求全。意义是指用上述方法来表现内容的作用,好处;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创作原因。以上三部分是对课文的横向解剖,接着可对表上的内容纵向归纳:从内容部分可知文章的内容提要和结构层次;从方法部分可知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点;从意义部分可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会意义,至此全文分析完毕。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一目了然,作者的思路、选材、风格、手法也清清楚楚。对于较长的文章可以划分的层次多一些,细一些。经试验,这种方法适用一切文体。大多数学生经三至四个学期学习就能基本掌握。

10、“答题法?

适用于已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生。运用此法可按师提生答,师生共提共答的步骤进行。首先在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所属文体的要素、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特点、作者情况、时代背景

等方面提出一至五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把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摘出来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所以,提出哪些问题就成为分析课文的关键。一般来讲,各种文体都有其要素及特征,这就的提问的主要依据。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的特征、层次、方法、语言;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三特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诗歌的四注意以及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神话传说、新闻通讯等等都是如此。其次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提出启发性、总括性、疑难性的问题来研究。例如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祖冲之》和《哥白尼》都是人物传记,都是夹叙夹议,但为什么前者叙多议少,后者叙少议多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引导学生反复对照两文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得出哥白尼的研究成果已超出自然科学的领域,对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对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正是两文议论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