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文题目九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 常用如下九种读课文标题的方法。
1、辨原题。
语文中的不少文章,有的是名著的节选,有的是改写缩写。《草》节选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诗题改成了“草”,更突出了野草枯后复荣、竞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清代作家纪晓岚的《唐打猎》原是文言文,后经吴祖湘翻译改写成《唐打虎》,虽是一字之改,但突出了唐打虎一家的高强本领。读题时要善于把修改后的题目与原题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和编者的用意,这对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很有启发。
2、辨体裁。
语文的体裁多种多样,从文章的角度讲,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从文学角度讲,有诗歌、小说、散文。此外还可分为故事、寓言、童话、常识性等课文。标题往往以不同的题材内容和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阅读标题,要注意辨别它所体现的独特的文体性质,从而正确地区分出文章的体裁类别。《过秦论》、《六国论》、《论积贮疏》, 一眼便可看出它们是议论文。而《天山景物记》、《小石潭记》等,一看便知是写景散文;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李愬雪夜入蔡州》,一看便知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了解课文的体裁,就可以找出恰当的学习方法。小说,要紧紧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突出形象;常识性课文, 既要突出知识性,又要注意趣味性;诗歌,要想法把跳跃性的语言变成散文语言,把画面连成片,便于理解内容。
3、辨感情
标题往往会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标题,就要注意体察它所流露的鲜明的情感色彩,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例如《爱国学者顾炎武》这个题目,它首先肯定了顾炎武是个爱国者,其次又说明顾炎武是位学者。正如文中第一段中说的:“顾炎武首先是有气节的有骨头的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再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这个题目,在“衬衫”前用了“珍贵”两个字来修饰。“衬衫”之所以珍贵,并非是衬衫本身的经济价值,而是通过它表现出衬衫的主人具有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这个标题就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赞颂和尊敬的感情。
4、辨中心
每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有的中心在开头点出,有的在结尾表现,有的在标题中交代。《飞夺沪定桥》一文,从标题中“飞夺”一词,可以看出红军战士英勇作战、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伟大的友谊》一课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亲密合作, 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标题也是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读题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对我们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段意都提供了不少方便。
5、辨情节
故事性的文章,有若干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断,常常用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标题。《今天我喂鸡》写了打扫鸡栅、放鸡、和食、喂鸡和捡蛋等情节,其中喂鸡写得最精彩、最详细,因此作
了标题。
6、辨意图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标题,要注意领会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题目,就鲜明地告诉了我们鲁达见义勇为、为民除暴的主题。再如《药》,穷苦的城市贫民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 而这“药”既没有治好小栓的病,更没有治好群众不觉悟的病。由此看出, 群众是何等的愚昧,革命者是何等的可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说的“药” 是一副骗人的愚弄群众的假药。这是在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者,欺骗愚弄群众的罪行,从另一个角度讲,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群众应该觉悟起来,不再受愚弄和欺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药”,又是一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药。一个“药”字作题目,它不仅简明而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7、辨修辞
标题中的修辞,有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一定要争气》、《你们想错了》,就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前者表现童第周勤奋学习、“一定要争气”的精神,后者突出了方志敏的清贫。有的标题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我的旅行》,用拟人标题,向学生介绍了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由于把豆瓣当成人物“我”来写,采用自述的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有的标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沙漠里的船》,沙漠是缺水的地方,怎么会有船呢?这就是悬念。原来作者使用比喻的方法,把骆驼比喻成了运输工具中的船,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8、辨重点
写文章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重点,有的在标题中规定了文章的重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标题中的“美丽”就是全文的重点。《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也是文章的重点。读题辨重点,能帮助我们讲课文时抓住重点,分清详略。
9、品意味
有些标题,往往蕴藏着不易被人觉察的特殊意味。阅读标题,要注意品尝出它所渗透的褒贬意味,从而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例如《祝福》和
《多收了三五斗》。前者以表示喜庆的“祝福”为题,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嘲讽。后者以不露声色的事实表述, 对丰收成灾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透露出作者忧愤的心情。这类标题寓意含蓄,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