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自读”阅读指导法

  1. 预读

预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主动精神去攻读课文,进行自我消化的工作,这是议读、精读、复读的基础。具体要求是:

  1. 诵读览要。诵读是为了矫正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看”的弊病,以诵读训练来弥补“看”的不足。诵读时,或朗诵,或低吟,或默读, 但最好是出声朗读。它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读音,辨识文字,疏通句子, 提高语感。

  2. 疏通会意。学生通过诵读,从词句至篇章,大体上领会课文的内容,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必须分析的句子大致有三:复杂单句与多重复句、特异句、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复杂的单句要注意各种修饰成分与中心语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所强调的意思。多重复句要注意层次关系,从而全面而又有重点地理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特异句指结构特异的单句、复句和特异组织的句群,要抓住其特点,析其突出强调的意思。分析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要注意联系其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体会其中蓄含的意义。最后,在诵读与释词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归纳综合,大体上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这一步可以结合自读提示和思考练习,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划分段落层次;②注意各种语言标志,包括段与段内部的和段落之间的互相照应,以及那些起着承接过渡作用的句子和段落;③划出全文最值得注意的精要语言;④结合写作时代和时代背景等进行综合思考;⑤结合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尤其注意知识短文提供的知识要点。

  1. 议读

议读是在预读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的一个阶段,它是精读的前奏。

  1. 质疑问难。在围绕一篇文章质疑时,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一下,文章的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内容有什么联系?全文的中心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描述、说明或议论的。在围绕一段文章质疑时,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一下,该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组织的?若是叙事段,叙了一件什么事?若是说明,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怎样说明的?若是说理段,说了什么道理?怎样说理的?等等。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照。一是与所读过的“范文”进行比照,可以将课文与所学过的同类题材写法相同、相似、不同,或不同题材,写法相似、相同、不同的范文进行比照, 看一看,想一想,两者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二是与学生自己的设想进行比照。即在读一篇文章时,将自己的写作设想与课文进行比照,想一想, 自己的设想有何差错,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妙处何在。等等。最后将上述种种发现综合起来,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并结合课文及有关的文字资料及教师的点拨,同学间的信息传递,再经过自己大脑的周密思考、判断、推理后,而有了丰富深刻的发现。这是一种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发现阶段。学生通过以上种种,定然会有许多疑难,因而在质疑问难中, 还要注意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采用恰当的表述形式,注意学生质疑的面。

  2.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议读的关键一环,在这一步中要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讨论预读和质疑问难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求得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讨论题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及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来确定,要针对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多花力量的地方。讨论时,既可分小组讨论,也可采用集体的形式进行讨论,还可分成两个对立的营垒进行双方争辩。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放”“控”结合。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中,教师还要注意围绕教学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轨道运行,保证讨论方向的正确,使其思维按科学规律发展,还要指点学生说理方式,使其论点与论据吻合,做到言之有据,据能论理。这就是控放结合,有控有放,放中有控,控中有放。

  1. 精读

如果说预读、议读是属于疏通性阅读,那么,精读就属于渗透性阅读, 要从文章的层次结构,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诸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1. 复述课文。即用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复述可采用多种方法:原文复述(基本复述方法)、创造性复述(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重新加以调整和充实)、定格式复述(要求根据指定的表达方法来复述课文)、评论性复述(对所复述的内容间或评说)、概述性复述

(即复述故事梗概或紧缩概要复述)。

  1. 勾画评点。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基本有了了解。但有的问题、观点还欠全面,问题的阐述还欠细致,因此要对课文从头到尾咀嚼精思,进行勾画评点,其中不乏课外的查阅资料,以求对问题的正确、全面的理解。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去领悟主题、分析章法、品赏妙处、汲取营养。

  2. 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巩固知识,积累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也是练笔的一种有效方式。写读书笔记有两个方面:一是摘录,课文中的生字词,谚语和警句,激人奋进的事例或写作中需要的好材料,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和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二是写心得体会,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对于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还要注意挖掘其思想意义,即学习课文后的思想收获。

  1. 复读

如果说前三步是对课文内容的消化吸收,那么,复读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和提高,即属于反刍性阅读。

  1. 自测互测。测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人们习惯是以教师命题,学生解答,教师批改。这种方法固然可行,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可采用自测和互测的方法。自测是自我测试,教师作抽样检查;互测是互相测试,可以是同桌之间测试,可以是小组之间互测。采用自测互测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其效果是教师料想不到的。

  2. 对比扩散。对比扩读是阅读教学中以一带十的阅读教学方法。学习了某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提供与这篇课文题材、内容、表现方法、体裁相同相似,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体裁不同的文章,让学生对比认识, 比勘区别,以提高对各类文章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3. 以读带写。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阅读与写作的衔接问题,

更好地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讲什么,写作什么,学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方法。凡是适合学生仿写的课文, 一定要让学生仿摹。但还要注意一个各类文体和各种表现方法的“序”的训练问题。第二步是变通训练,也就是创新训练。即从“定式”到“变式”。定式就是所学的课文,变式就是在定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变式主要有这几方面:变开头结尾,变顺序,变表现手法,变主题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