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注释六法

注释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眉注,即在一篇文字的上方作注;二是夹注, 即在文字中间作注,或用括号标示,或用小体字指出;三是脚注,即在一页文字之下或一篇文字之后作注。从功能上看有三种注释:一是提示性注释,主要交代文章出处,简介作者,或提示时代背景、概述作品主要内容, 或解释题意,点明主题思想。二是诠释性注释,主要注释字音、词义、句意。三是说明性注释,如交代引文出处,介绍词句中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地域名称等。其中,诠释性注释是主要部分,我们不但要理解注释的内容,重要的词义,还要在理解基础上加强记忆,不断积累、丰富词汇。了解了这一些,你才算初识了注释。

你还得掌握注释的方法和释义的基本术语。注释的方法,从内容上看, 主要有三种:第一,是阐述词语的本义,多用直接解释法。第二,是在阐述本义的基础上,再注释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借代义和形容义等)。对这种注释法,应该特别注意掌握释义的术语。表示本义多用“原指”、“原意是”、“原是”等。表示引申义,往往用“这里指”、“这里是”、“这里用来”等。表示比喻义,往往标明“形容”;表示借代义,往往标明“借指”等。第三,是阐述特指意义,或意译语句。有些词义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或特定时期、地域中的用法,往往用“这里是”、“这里指”或加上引号来阐述。凡不便照字面直译,而用意译的内容,往往用“意思是表明”。

注释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又有多种。主要的释义方式是:①总释和分注。先阐释整体语句,再诠解难字难词的含义,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②释文中加括号。文言译句中为补全结构,使译句连贯、完整而用之;语体文中为提示词语适应的对象或使用范围用之;作为夹注或补充注释亦用之。③文言注释中的通假字、古今字或异体字,常用“或 X”、“同X”、“通 X”来表示,前者为借字或古字,后者是本字或今字。阅读时要用本字之义去理解文句之意。例如:[属]同“嘱”。这是古今字,“属” 是古字,“嘱”是今字,阅读应按今字去理解。例如[亡]同“无”。这是注释通假字,“亡”是借字,“无”是本字,阅读时要从本字之义去理解文句之意。

如果你想充分运用注释精读、深读,那么向你提示六种操作方法: 1、对号读注释

注释都是根据正文的需要作的。每个注释都是针对正文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作出的。因此,在读注释的时候应该同相应的字、词、句对号。

2、互相参照着读注释

如“六艺”的注释。在《师说》中为“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在《张衡传》中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为什么同为六艺,注释却不同呢? 这就需要认真对照原文。《张衡传》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 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书;“六艺” 自然不会再指六种经书。《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经传”是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显然不是指的六种学问和技能。经过这样比

较,“六艺”一注就读懂了。

3、领会精神,融会贯通读注释

有的注释,只交代了历史事实或人物关系,没有直接对列出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作出注释。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认真联系课文去领会精神, 融会贯通去读懂它。

4、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注释,应比较衡量,作出选择

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这句中有两个“其”字,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注释。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结合课文通过比较衡量,选出你认为最满意的注释。

5、不满足于意译的注释

有些注释仅对某字、某词、某句话作了意译,本意如何未作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参看一下有关书籍,或者去查一查词典,力求弄懂原意。

6、对不当注释不盲从,应查考核实

课本内的注音有误注的。对那些不当的注音,应该有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