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十二式”读写结合指导法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按一定程序进行读写训练在课本中是有所反映的(如“思考与练习”、“单元练习”)。而且,指导学生读文章从而体会作者写法,又用来指导学生写作,这个循环往返的过程就是教学。明确了教材特点和教学任务,紧紧依靠课本,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读写因素,视读为写的基础, 用写促读的深入,是可以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的。为此,徐开质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三步十二式”读写结合教学法。

第一步:编写导读提示

搞好阅读教学,重在一个“导”字。这个“导”,就是读书的钥匙, 钻研文章的方向标。学生借助于它,就能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顺利地读下去,依靠自身能力读懂一部或大部分。而这一部分,正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编写导读指示,在于寻求最优途径,提高效果的最佳程度。

  1. 审题式。

题目与文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文章的体裁形式、题材范围、表现手法、写作重点等等,因而抓住题目,揭示它所暗示的一切,就能理出阅读的路子。审题是多方面的,到底确定哪一种,则要看题目和文章的内在联系与之密切程度而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逻辑严谨,宜从逻辑角度分析,明确逻辑层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分论点多,宜从语法角度分析,明确结构方式;《花城》文采优美,宜从修辞角度分析,明确写花意图。用审题刺激学生心理,因为他们都想通过直观具体的阅读来印证主观抽象的审题分析,这有利于调动阅读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长期有目的地进行审题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过好审题关。

  1. 填空式。

精心设计填空题,以题为路,习题而读下去,这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增强阅读意识性,动口动手动脑完成阅读任务。这种题一定要根据文章的重点难点,要讲授的知识、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来确定。一般来说, 散文以材料(形)和中心(神)的关系,小说以情节和性格的发展,说明文以顺序和方法的安排,议论文以论点和论据的统一来设计。例如阿 Q 飘飘然回到土谷祠,幻想革命的目的:①———,②———,③———。从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阿 Q 那严重的落后意识,愚昧自私的性格特征。因此,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思考理解的过程。

  1. 板书式。

好的板书,能图解文章,掌握概貌,留下清晰印象。过去是教师板书, 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如果教师把板书的一部(纲)提示给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提示部分的多少),让学生沿着这个纲去阅读,补出具体内容(目),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钻研课文,一口一口地咀嚼消化很多知识。仅管板书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不外乎分内容、结构的单一式,或内容结构的交叉式。学生要自己设计,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而且要在全班交流对比,青少年的好胜心也会起促进作用。在比较归纳,统一定型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训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1. 回答式。

带着问题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教师设计问题不能零乱含糊,要把文章的内容、结构统一起来,相机结合重点难点,要有针对性、条理性、启发性、体现出思路教学过程。一个一个问题要互相关联,成链环式,遵循认识理解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提下去,螺旋式地上升而最终解决最不易理解的地方。就问题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可以设计成并列式,共同说明重点,可以设计成递进式,逐渐突破难点。《呐喊·自序》,难点是对“梦”的理解,如果抓住鲁迅的生活经历(六次) 提问(针对性),把“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梦)”理成一条线(条理性), 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作者经历(每一次)发生变化的外因和内因(启发性),

《呐喊》的由来(重点)一目了然,对“梦”的理解(难点)迎刃而解。第二步:组织疑难讨论

学生自学会遇到疑难,而疑难的集中点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或不甚了解的背景材料。因此,教师备课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钻深钻透, 达到上下纵横,左右逢源的熟练程度,以便驾驭讨论的顺利进行。对质疑,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解,要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智能,师生共同进行。

  1. 互发式。

有些疑难,是个别或少数人的,教师要依靠另一部分学生去解决。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有其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更切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的认识角度、思维过程、考虑方法、理解程度与另一部分学生有相似共通的地方,而老师在这些方面与学生比出现的差距要大得多,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同学的。事实上分析越多,理解太深,学生不能接受,传授知识的值反而减小。这要求教师对上、中、下三种类型的学生要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互发式的一般程序是:对同一疑难,依次让下、中、上三位学生谈出自己看法,教师再肯定,再补充。就每个学生而言, 认识理解能力又有独特性,如果见地新颖要表扬支持,如果见解怪异要指出症结所在。

  1. 辨别式。

对文章中心、段落层次、主人公、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字词句的理解, 理解人不同,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客观事实,教师不应回避,不能凭借某一教参,一锤定音。要敢于摆出来,或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引起争论。不然,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内,抑制有效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鉴赏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教学气氛死气沉沉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不活泼,老是围绕教师事先规定好地思维程序进行,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思考力。教《狂人日记》,假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各派见解——“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象征说”交给学生分析比较,说理辨别,思维视野开阔了,认识就全面深刻得多,教师不应强求一律,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1. 点拨式。

有些问题,表面一看很难理解,或是学生理解正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时,稍加点拨就豁然开朗。这要求教师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注重点拨的方式方法,点在节拍拨在眼子上。具体说来可以采用:①选取文中关键词句;②回顾旧知识;③抓同类事物相似点类比;④根据感情相通共性,利

用心灵感应;⑤假设特定环境展开想象;⑥借用其它学科知识横向联系等等。比如研究《风景谈》的结构,如果我们把第一、第四、第六幅画面后的议论抽出来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六幅风景画是按递进结构组织成篇的。即使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只要点拨得当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解答式。

只有确实无法弄懂时,教师才讲解作答。因为学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 求知欲十分强烈,注意力、思维力、理解力都处于最佳兴奋状态,最需要解答,也就最易于接受较难知识,强化记忆。而一经解开疙瘩,顿觉柳暗花明,享受一种求索的满足。如果样样问题都由教师解答,灌给学生,就会削弱学生积极思维,懒于下功夫自己钻研,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带倾向的要集体解答,对个别的宜作单独解答,对一时难于明确作答的也可放在今后学习相关课文时再作解答。就即使解答也要画龙点睛。作要点提示,让学生去充实丰富,留有思考余地。

第三步:摹拟写作练习

一本语文书,除了包括汉语言知识外,也是一本思想修养书,一本作文教科书。因此,教师要设法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陶冶学生感情, 指导学生作文。要防止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的弊病,力求做到两种教学的相机统一,让学生把在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有意识有程序地运用于作文,又通过作文练习予以加深巩固。

  1. 复述式。

复述是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复述式作文则从写作角度讲有更高要求。低年级可以只规定字数,突出某一方面按课文原形作复述作文。逐渐增加变化类型,到高年级作一些创造性的复述作文,如改变人称、结构、顺序、体裁等等。学了鲁迅的《药》,可要求把明线和暗线颠倒过来,只写或重写夏瑜这条线。这个过程既是进一步深钻课文的过程,又是练笔的极好机会。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加枝添叶,有规定而无框框地进行随心所欲的写作,也就是说要提倡拆散原文成一些零散的材料,再根据自己的构思重新选择组织材料。变化越大,越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1. 借鉴式。

借鉴即是模仿,模仿一招一式而成自己的,这是借鉴式的主旨所在, 要注意纠正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指导学生在“巧”字上下功夫。所谓“巧” 就是自己的作文在课文中似见非见,有影子而无痕迹,没有书本上的现成句段。不能全盘模仿,要从各种文体的基本点一点一滴做起,如写景抓特点,写人抓细节,写事抓线索,写说明文抓准确性,写议论文抓逻辑性。长期作灵活模仿的训练,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方法、写作技巧等就会感染传授给学生而把书本知识真正学到手。可以说,这是提高作文质量最实际最便宜最捷径的方法。

  1. 概括式。

可以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交给学生去概括总结,并要求阐述理由。这实际上就是一篇议论文,既培养了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写法的理解,又能避免无材料可写的苦恼,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就中心思想来说,它最适合复杂记叙文(包括小说),因为记叙文是以记叙表现中心,反过来以中心为论点,论据则是记叙的内容,不过要特别提醒学生选取最典型情节作概括叙述,不能整段照抄和运用记叙语言。就写

作特点来说,宜一点不宜几点同时阐述。教师选择课文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能写好为基本原则。

  1. 评论式。

写读后感,这是常见的练笔方法,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写评论作文,可以指导学生评文章字、词、句的锤炼,评开头、结尾、伏线、这对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写社会问题构思的奥妙,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等等。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包括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评论,肯定进步性,指出局限性,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作用的。不少名著篇改编成电影电视,对照起来评一评它们之间的利弊,也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往往对社会上的善恶美丑能识别,然而问个为什么却又很难以理服人, 其中就牵涉到怎样评论的问题。如果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这对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写社会问题,以至毕业走进社会,观察、认识、改造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