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导读”指导设计

辽宁钟和诚、熊少华、陈洪相等老师针对学生上课不读语文书而只是听教师讲的普遍现象,提出了“双向导读”设计。

所谓“双向导读”?简言之,一谓“导”学生,一谓“导”教师。 所谓“导”学生,是指坚持听、说、读、写的原则,在学习语文的全

过程中,采用目标检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期望”读书、乐于思考和动笔的最佳情境中,改变学生上课不动口、不动脑、不动手的被动局面;所谓“导”教师,是指“设计”本身以戏剧角本的形式出现, 给执教者作“舞台指示”,让教师这个“导演”兼“演员”在“舞台指示” 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表演天赋,彻底摆脱满堂灌的困境。

在把握教材的全过程中,根据整体的原理,对教学环节的要求就是: 首先,从整体上初步把握知识结构;其次,进一步研究、探讨,掌握各部分的知识要点及相互间的关系;第三,在认识各部分的基础上,又要上升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最后,再经过信息反馈,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由此,根据整体——部分——整体——信息反馈这一关系,将“双导”设计分为与之相对应的“自读阶段——研读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练习运用阶段”四个学习环节。1.自读阶段

就是由教师确定出信息量,作好知识定向,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知识结构。学生要得到知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感知教材则是起点,而在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情况下,学生感知教材则无从谈起,我们在“自读阶段”提出定量、定向要求,就是将学生引导到初步把握课文上来。“自读阶段”就是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的“读”。

2.研读阶段

是整体教学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前一阶段感知的信息量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它要单独考察知识点的不同属性和本质特征,以突破重点难点和解决课文核心问题为目的。换言之,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 将在前一阶段“读”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在教师必要的讲述中求得解决。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这样,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达到学习目标很为重要。因为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学生要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深入”,光凭“听”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思考、再思考,一切真知灼见, 才能闪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从而留下深刻的烙印。

“双导”设计在这一阶段,对准课文学习目标,将学生要把握的知识采用“提其要”、“钩其玄”的方法,精心设计出坡度不一的问题,增加学生“必开心意”的机会,让他们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慎思之, 明辨之”。“设计”中的思考题有别于课文后的思考题,比较具体,力求避免望而生畏和可望不可及的情况,只要学生认真读书,在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必要的讲述下,都可或先或后求得解决。

3、巩固提高阶段

是指在“研读阶段”的基础上,再回归到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来, 这时的知识整体,已有别于第一阶段的知识整体,它是对前两个阶段的升

华,是及时的综合、归纳、复习和总结。如果说“自读”是打开知识的大门,“研读”是蹬入知识的殿堂的话,那么“巩固提高阶段”就是对整个知识大厅的鸟瞰,是对知识结构从更高层次的整体俯视。

4、练习应用阶段

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的信息反馈,一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任何系统都要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教学中,对学生的

学习及时了解、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前三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包含着信息反馈,但为了更准确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仍需将反馈方式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又因为“学”与“用”不能偏废,“学”的目的还在于“用”,要能“用”,就必须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就是这个道理。据此,教师除了了解反馈信息外,还应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拓宽和加深,并把重点放在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