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型思维的局限性

由于线型思维是以认同为终极目标的,是沿着一条径直的思维轨迹进行思维活动的,而且完全依赖先例样板和信息储存,所以,其偏执性,片面性和后时性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1.认同,迷信导致了思维的偏执性

线型思维以认同、继承为主要目的,思维原料是思维主体确信不疑的记忆信息,所以思维过程中有很大的偏见。他执着顽固,对新的信息有强烈的抗拒心理。从学生作语文试题来看容易犯如下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由于过分依赖经验,完全借助储存知识,所以,当记忆信息一旦衰减、错位失真,思维就会步入误区,以错为对。如做下题所犯的错误那样:

从下面篇目中先出一篇与画线的三篇同类的。甘薯疏序 《呐喊》自序 《农村调查》序言

  1. 送东阳马生序

  2. 鲁迅精神

  3. 陋室铭

  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答:( )

考生做这道题时,除了做对的之外,都不约而同地错了(A)。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序”这个字,以编执代替了理性。可以肯定地说,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是指出了这篇序与其他序言是不同的,它不是文章前面的序言,而是赠序。但是,由记忆的失真,他们只记住了教师一再强调这篇序言,而忘忆了教师强调的是什么东西,因而迅速地挑选了它。在教学中这种例子很多,比如改正错别字,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本来不写被改的那些错别字的学生,经过多次改错练习之后,就写起这些错字来了。有经验教师都明白这一点,改错的训练如果超过了正面训练就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第二个错误是由于迷信、偏见,产生强烈的排他性。选出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

  1. 戕(qiāng)害 寒喧(xuān)惝恍(huǎng) 浸渍(zi)

  2. 盘跚(shān) 澎湃(pài)

形骸(hái) 桓亘(gén)

  1. 惴惴(chuǎn) 悚(sǒng)然

攫(jué)取 矗(chu)立

  1. 颀(qì)长 喑(ān)习羸(léi)弱 自诩(xǔ)

答:( ) 考生做错这道题的很多,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原因就在于考生在备考

复习中对“盘跚”一词训练强化过分而又有遗漏。学生记住字形是“蹒跚”, 且与词义的建立了牢固联系,对写做“足”旁的“蹒”字印象极深对“蹒” 之外的字有强烈的排斥倾向,理智被偏见所掩蔽,无法进行冷静、清醒的分析。在生活中处理事情,分析问题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迷信和偏见。 2.闭塞、定势导致思维的片面性

线型思维由于思维阈的狭窄、闭塞,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在思维活动中出现一种定势负效应。思维主体有意无意地片面看问题,只看线上, 不看面上,对于思维直线之外的信息刺激缺乏兴趣,极容易忽视或视而不见。有一道这样的物理试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重一些?结果不少考生答铁重些。考生只注意了铁的比重大,而忽略了“一斤”这个标明重量的数字。对此,我们常常责怪学生马虎,审题不仔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思维习惯上的问题,下面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下面列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家十二人和古典文学作品十二篇,请把每一位唐代作家和他的作品用线条连起来。(画错倒扣分)

陶渊明 琵琶行

欧阳修 六国论

韩 愈 阿房宫赋

王 勃 捕蛇者说

杜 甫 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 白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马中锡 梦游天姥吟留别

贾 谊 孔雀东南飞

陆 游 桃花源记

杜 牧 石钟山记

辛弃疾 中山狼传

做这道题只要用排除法对作家作品两栏进行取舍的工作,然后再将所保留唐代作家作品对号连线就行了。但实际上不少考生没有这样,他们只注意了“把作家作品用线条连起来”这个思维主线路,没有看到“唐代” 这一要求。思维过程受到线型思维的思维定势的制约,产生了对主线之外的刺激信号视而不见的思维惰性。结果注意力集中到作家与作品的匹配上,将陶渊明等也误画上了。

3.保守、排他使思维落后于存在

从某些意义上讲,线型思维尚处于一种低级的思维阶段,依赖主体的智力结构,采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推进思维流程,有强烈的保守趋势,排斥非智力的因素,只顾理性不顾现实,因而这种思维态势大大地落后于存在, 对现实的事物常常不能作出符合实际阐释。即使是单从解答语文试题来看,用线型思维有时也是一筹莫展的。不妨以下题为例来分析。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

(B)掠

(C)袭

(D)拂

答(

②(A)落

(B)园

(C)明

(D)上

答(

③(A)傍

(B)依

(C)横

(D)到

答(

④(A)声

(B)有

(C)几

(D)一

答(

题目携带的信息有:1.对仗工整;2.诗的意境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3.诗表现的时间是夏夜。从题目提供的已知信息看,只有 1 可以用知

识储存来帮助,而其他信息则超出了知识的范畴,属于生活常识和美学层次的范围了。完成这道题单靠线型思维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①要从日常的生活感受中体验,用审美感受来进行形象思维,认定“拂”更有恬静,清幽的意趣。对②要用“明月星稀”的生活常识来推断“落”用得好。月明星就会少等,反之繁星满天以无月最符合常情,“园”、“明”、“上”都是有月的情景,只有“落”才会使繁星满天。对③要从美学和心理学的层次上去体味“横”才有闲适,自然的意趣,“横”不是人为的,而“傍”、“依”、“到”皆有意为之,不是自然的态势。对④ 也要从心理学和美学层次上去体味“一”用得好。“一”比“几”更能体现恬静、清幽的夏夜情状。至于“有”、“声”可以用对仗的知识来否定, 它们与“数”对仗不工,所以不好。总之,要完成这道题,一定要进行多层次的立体思维。

线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对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对于培养专门人才,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在中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思维规范化,让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严密而有条理,这种训练很有必要。但是,又应该看到,线型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还应对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启迪智慧,使之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思想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