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三法

1、联想发现法:

联想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事联想发现,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二是概念联想发现,即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它的概念。

先看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据说少年的李白曾一度厌学。有一天他见到一位老人手拿一根铁杵不断地在磨石上磨着,李问:“老人磨它干啥?” 老人答:“做针。”李又问:“这么粗长的铁杵能磨成细针吗?”老人说: “只有每天磨下去,一定能!”李白由此事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从此发愤读书了。第二个:一位朋友对王安石说:“古人有‘风定花犹落’的佳句, 没有谁可以与它对上。”王安石心想,这是一句以静写动的诗,由此而联想到王维的以动写静的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于是脱口而出:“我用‘鸟鸣山更幽’来对。”这位朋友拍手称赞:“‘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一静写动,一动写静,好!”

这两个小故事,前一个由磨杵之事联想到学习之事,当属第一种联想发现;后一个由“以静写动”联想到“以动写静”,尽管这是诗句,但却包含着哲理。静→动,动→静,这就是概念联想。尽管王安石的对句是借用,但是借句在原诗中同前一句同表以动写静之意,换到此位置之后,则同“风定花犹落”这个以静写动句互为补充,诗意翻新,确实是王安石的一个联想发现。一为了在联想发现中取得新知,一定要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学会:

  1. 发现学习三法 - 图1发现学习三法 - 图2发现学习三法 - 图3纵向联想发现。这种方法可用形象表示:古 今;上 下;浅深等。

由浅入深的联想,如在《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先写了松树的风格, 它“只要有一粒种子”,而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当长大以后,它就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类,这可谓“粉身碎骨” 的“自我牺牲”精神。作者在赞美松树的风格之后,便联想到人的共产主义风格来,人应当“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只要是为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这样,就把散文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

  1. 发现学习三法 - 图4发现学习三法 - 图5横向联想发现。最常见的形式是:由此到彼,或由彼到此,即:

    此 彼;由甲到乙,或由乙到甲,即:甲 乙。例如在《秋色赋》里, 作者有这么一段描写,当他看到胶东的丰硕的收成时,就联想起在春天时他看到的情景:“到外是紧张忙碌的人群”,“生产热情是那么高,干劲是那么足”。通过联想,文章便把秋景和春景都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从而发现秋色和春色之间的必然的联系: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正是人们在春天洒下了劳动的汗水,才换来了秋天的累累果实。“春华”→“秋实”,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生活的哲理。除此而外,本文还由物质丰收联想到精神丰收。例如作者在描写了陶家夼这个地方的水果大丰收之后,就联想到这里的人们“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一是“把集体的财物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二是把分得的苹果“按收购牌价卖给国家”。作者深有感慨地评价:“这也是一种丰收,是一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

“一般的谷物丰收,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风调雨顺的角落里,而这处精神品质上的丰收,却只能出现在社会主义土壤上。”由物质丰收,联想到精神丰收,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培养人们具有这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揭示了一条科学的真理。

  1. 扩散联想发现。站在某一角度或确定某一个中心,然后扩散到多个方面的联想发现,即叫扩散联想发现。茅盾的《风景谈》中的联想就属这一类。他是由看了《塞外风云》的预告片,而展开扩散联想的。共联想出六幅风景画:沙漠驼铃,揭示了人类比自然更伟大的真理;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揭示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石洞雨景和桃林小憩,说明了自然界的贫乏已被崇高的精神所填补;北国晨号,赞扬了人民战士是民族精神之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的人。从此可以看出,作者联想出的每一幅风景画,都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这些深刻的思想,当然也是深刻的发现。

2、辩论发现法。

讨论与辩论,稍有不同。要想辩论得好,必须从讨论入手。

如果在讨论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对立的观点,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 甲方陈述甲方的理由,力图说服乙方;乙方也陈述乙方的理由,力图说服甲方。这样就出现了辩论的局面。辩论的一般做法是:“彼此不仅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而且还要揭露对方的漏洞,谁能够驳倒对方,谁的观点就能站得住脚,真理是愈辩愈明,一切谬误都将会被推翻,新的发现则不断地出现。运用辩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明确的辩论点和目的。如是围绕教材而设的辩论点,其辩论点必须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通过辩论,达到掌握教材、发现新知的目的。切不可在枝节问题上纠缠。

②要以理服人。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要具体,道理要充分。结论不可武断,而要水到渠成。

③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辩论活动。可在班会或团队活动时进行。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判选发现法。

此法包括判断和选择两个方面。在练习与考试中常用这种方法。判断题是直接给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能否成立,则要通过学习者一个反省思维过程,完成由疑难不确定到解疑确定的任务,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经过如此思考,才可判断结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选择题,给一组答案,即几个结论,学习者更要通过复杂的反省思维来完成。说其复杂,主要因为选择题种类繁多,如是非选择、分类选择、连接选择、填空选择、配伍选择、组合选择、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等,对于这些练习题目,有的可采用直接选择法,有的则要使用排除选择法。例如:《一件小事》里有这样的描写:“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这里的“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是什么意思。下边的分析哪一项是正确的?

  1. 天这样冷,风这样大,自己何时才能走到目的地?真不敢往下想。B.车夫进了巡警分驻所,肯定会被打被罚,万一老女人死了,车夫的

命运更不堪设想了。 C.车夫的高尚行为和“我”自私的心理相对比,越想越感到惭愧。

回答这一题,要联系全文来考虑。“我”当时想的绝不是“何时才能走到目的地”,况且此时“风全住了”,说“风这么大”也不是真实情况。据此可排除 A;老女人当时只是被车把兜着衣扣,“慢慢倒地”,根本不会“死”,车夫当然不会有意外的命运。据此,则可排除 B。车夫的高尚行为,刺痛了“我”的心,所以才深感惭愧。所以选 C 才是正确的。

还有一种选答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练习或测验中,教师除了规定必答题外,还规定了一些选答题。选答题,尽管也应不超纲, 但它毕竟是大纲的高难内容,是较高目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经过努力, 较好地完成。由于选答题,提出了新的难度较大的问题,设立了新的问题情境,学习者必然会带着兴趣去探索,去发现新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