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学法指导渗透六法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中在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编者注意把“学法指导”具体落实在教材中, 落实在学生学习语文中过程中,落实在不同的训练环节中,形成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文基础能力(听说读写思)相互渗透,穿插安排的立体网络的训练体系。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课型的设计上,采用多角度多途径渗透“学法指导”,力图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落在实处。荆门市教研室何绍春老师总结了六种渗透学法指导的方法。

  1. 通过“导读”,提示学法。 “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简要说明一组课文的组成,课文的特

点,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揭示学法。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六册(实验本)第二组课文的“导读”有两段话,一共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告诉学生本组课文的组成和课文的类型。两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凭借:讲读课文的主要教学法,教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的基本功;阅读课文是指导学生用学法,复习巩固从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从讲读到阅读,教师讲解的成分要有所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要有所增加, 体现了自学能力培养过程,表明了“学法指导”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第二层是给学生提示学习方法。怎样才能读懂课文,“读懂每句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要使学生懂得课文是由一句话一句话连接起来组成的,不仅要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弄清楚一段话中的几个句子是按怎样的顺序连贯地组合在一起的。第三层是指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导读”的重点是“导”,导兴趣,导目标, 导重点,导学法,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益。

  1. 通过“预习”规定学法。

在每篇课文之前编者安排了“预习”,目的在于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题的编写一般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预习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扫除了字词障碍,一类是指引学路,规定学法。例如,《荷花》一课的预习题一共有 4 句话。第 1、2 两句是告诉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用“作文不到 400 字,却把一池荷花写活了”这句话巧设悬念,从情趣上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爱学”的情感。第 3 句话表面上是在说作者把课文写得“美”,把荷花

写活了的原因,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第 4 句话是告诉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一是“看看图”,先把图的意思弄清楚;二是“读读课文”,看课文怎样用既朴实又美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图画的内容的;三是“想一想”,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把一池荷花写活的。这就规定了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的基本方法是“看——读——想”,引导学生主动地用眼看,用口读,用脑想,突出了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路子,强调了学习过程,使学法指导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得到落实,有利于克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

  1. 通过“思考,练习”训练学法。

“思考,练习”安排在课文之后,承担课文基本功训练的任务。“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个部分。“思考题”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侧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注重启发性, 用以帮助学生通过一边读一边想来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路。“练习题”侧重字、词、句、段、篇的揣摩、理解和运用。一般由在若干个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点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单项训练点构成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框架。这样安排更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淀语文知识。

  1. 通过“基础训练”迁移学法。 “基础训练”是配合每组课文进行的综合练习。着重加强系统性、综

合性和实践性。中高年级一般分为“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作文”四大项。通过练习,使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迁移。例如第六册“基础训练 7”的阅读题。阅读材料是一篇写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了给国家寻找矿藏,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的故事。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这篇短文呢?编者在文后设计了三个问题: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要求学生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迁移到基础训练中来运用。(2)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说什么?这是要求学生把“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抓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和“概括段落大意”这些理解的基本方法迁移到这里来运用。(3)玲玲望着爸爸专心致志的样子,为什么不忍心去打扰他?这是对短文思想教育内容的点化。“基础训练”在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穿插引导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做;在练的过程中迁移学法,强化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 通过“读写例话”总结学法。

“读写例话”起着统领 1—2 组课文,把 1—2 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加以概括的作用。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联系自己的读写实际,懂得怎样读或怎样写。“读写例话”对“学法指导”带有总结的性质,让学生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读写知识和方法。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实验本)第一个“读写例话”:《怎样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实际讲了理解词语的两种方法:一种查字典,即利用工具理解词语,训练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一种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即训练学生“借文知义”的能力。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都是“善假于物”的本领,“善假于物”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学生学会了这两种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并在平时的读书中反复运用, 通过阅读实践再到理性认识,就能形成“自能阅读”“自求得之”的本领。

  1. 通过“自读课本”实践学法。

新编小语教材把独立阅读课文抽出来,并加以扩充,单编自读课本, 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这样处理就减少了头绪,降低了教学难度,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所谓“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课本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凭借。自读课文后一般有 1—2 个“读一读”、“想一想” 的思考题。学生在自读时要把在讲读、阅读、“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悟,这

样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在素质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不仅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而且在教材课型的设计上强化训练的意识,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以培养素质为核心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在认识论方面,表现为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在系统论方面,表现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教学论方面,表现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由教读到导读到自读,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这样就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落实到了实处。使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素质教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