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陆政策 俾斯麦外交方针的制定

帝国建立后,俾斯麦在他任期内一直奉行着一个稳健的外交方针——“大陆政策”。其核心思想就是,避免德国过早地卷入海外殖民的争端,避免同时与俄法为敌,招来东西两面的夹击,集中全力巩固和发展德国在中欧的强国地位。这位铁血宰相为了贯彻他的大陆政策,布下了一个外交棋局: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疏远英国,孤立法国。为此,他协调俄奥关系,挑起英俄交恶,加深英法对立,离间俄法关系。正是按照这个大政方针,俾斯麦利用每一起国际争端,细心编织着他的外交政策网络。

他向俄国频送秋波,对俄国要求解脱 1856 年巴黎和约加于它的三个枷锁

(即黑海地区保持中立,封闭两海峡,多瑙河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一再表示关切,在沙皇的近东扩张政策上推波助澜,以此把英法注意力引向东方,消弭德国东西两面的威胁。

他协调俄奥矛盾,不仅使德国免于在东西的两个大君主国之间“选定一个”,而且进而能维持柏林—维也纳—彼得堡宫廷的密切关系,用三皇结盟这个“欧洲盾牌”去防止和对付俄奥或俄法可能结成的同盟。

他格外谨慎地处理对英关系。德国既不去踩英国殖民霸权的老虎尾巴, 又切忌绑在英国的战车上而不能自已;对俄英关系则不失时机地进行挑唆, 使“熊和鲸”交恶。

他怂恿和默许英国在北非渗透,加剧英法矛盾,把争夺欧陆霸权的两个大国敌对关系的弦绷得紧紧的。

他纵横捭阖,充任“诚实掮客”的角色,玩弄“五球不落”的把戏,使

作为 19 世纪欧洲外交中心的“东方问题”一直处于沸点状态,而德国则以“局外人”身份超然于上,驾驭局势。

在确定德意志帝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上,一些容克、资产阶级曾激烈主张, “为了德国的威望”,跻身殖民行列。俾斯麦不为狂热的“民族感情”所动, 坚持己见:“我们不为‘威望’所愚弄”,“应该有勇气放弃迄今为止所流行的‘感情政策’,而奉行一种‘现实政策’”。他明确表示,他是受“现实的委托”为德国创建一个国家的。俾斯麦的这个“现实”是:

首先,以普鲁士为中心统一起来的德国,内部的分离主义倾向十分严重, 因而初生的德意志帝国不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外部,而应放在内部,把这个松散的、不稳定的联邦逐渐改造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不是追求更多的殖民地,而是巩固获得的东西。

其次,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必然与“统治着波浪”的大英帝国为敌。这首先得有强大的海军,而在这方面德国是很微弱的。俾斯麦在 1873 年 6 月 2 日给德皇的报告中写道:坚持不谋取欧洲以外地区的政策,是“建立在这么一种信念上:我们的海军在战争情况下,仅能完成其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的一半,如果它同时想保卫在国外的全部占领地的话;⋯⋯这种占领将给德国带来的肯定不是强大,而只能是削弱”,他警告说:如果这时的德国让殖民地问题缚住了自己,那“就会陷入波兰小贵族的境地,他们虽有黑貂皮大衣,但是没有衬衣”。

再次,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一度沉寂,但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却蓬勃兴起,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心。这使俾斯麦敏感到,德国在这时介入殖民争夺,会由此引起大国间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不管其成败与否,都将在许多国家导致革命。”推行保守的外交路线也正是为了用它来对付国内鼎沸的革命情绪。

最后,德意志帝国立足和控制中欧尚未得手。战败的法国举国上下卧薪尝胆,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复兴;俄国始终不愿明确表态支持德对法的新战争; 英奥也都不肯坐视一个过于强大的德国的崛起。因此,德意志帝国要在中欧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它的孤立状态和招来东西两面夹击的危机并未彻底解除。

俾斯麦正是从以上德国的“现实”出发制定了帝国政府的大陆政策,在19 世纪晚期复杂而又微妙的国际局势下,俾斯麦合纵连横,搞均势,走钢丝, 使德国成为欧洲外交天平上一块举足轻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