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东西两线的失利

鉴于西线的失利,法尔肯汉为打开局面,便将战线向北延伸,企图占领法国北部沿海地带,进而控制拉芒什海峡,使法交通陷于瘫痪,给英国以沉重打击。联军看出德国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于是从 9 月 16 日至 10 月 15

日的 30 天内,双方展开了“向海跑”的角逐。德军虽于 10 月 10 日占领比利

时的安特卫普,但仍未能突破联军的防线。这样,从 10 月中旬起,双方都转

入防御。在以凡尔登为中心,向两边延伸,形成从瑞士边境到北海海岸的 700 多公里的战线,双方进入相持状态。

1914 年的战事表明,德国要在这次大战中战胜两条战线上的敌国是不可能的了。总参谋部作了战略调整:集中兵力于一条战线,即“更要害的战争目标”西线。为此,柏林谋求对俄单独媾和。按照法尔肯汉的设想,与俄国媾和,法国就会让步,英国如不顺从,则对之实行封锁,迫其屈服。德国人通过各种渠道向俄国作了试探,但沙皇虑及英国的报复,一再表示不愿“背叛协约国”。在这种形势下,以外交副大臣齐默尔曼为首的主战派力主以东线的军事胜利迫使俄国媾和。1915 年 5 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形势更不利于德国。德军开始向东线的俄军防线进击,企图以军事胜利迫俄媾和。当月德军在(波兰境内的)塔诺夫和戈利策发动一场向俄军中央防线的攻势, 并获得了成功。夏天,德军占领了立陶宛、库尔兰和波兰,夺回加里西亚。8 月,攻占华沙。10 月,占领塞尔维亚。俄军伤亡、被俘达 170 多万人。捷报频传,柏林的国会宣布了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解放”,还筹备成立东线军管区,俨然以战胜者的姿态,等候俄国上门求和。

然而,俄军的主力并没有被摧垮。9 月 5 日,英法俄三国协议不单独媾和。8 月,英国对俄国正式许诺,君士坦丁堡“是你们的”。俄军全力以赴, 终于挡住了德军的攻势。到年底,在从波罗的海的里加湾到罗马尼亚边界的900 多公里的东线上,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德国非但未能迫使沙俄单独媾和, 反而不得不扩大东线的战争规模,越来越深地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东线僵持后,法尔肯汉又把战事目标移往西线。1915 年圣诞节前夜,他在给德皇的备忘录中阐述了自己的战略设想:“德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英国,英国在大陆的主要武器是法国,集中攻击法国,英国手中最好的武器就会被打落了”,而后利用潜水战逼迫英国就范。法尔肯汉同时估计,俄国在 1915 年遭到了巨大消耗,一时难以复苏,德国无须顾虑东线。他选择了巴黎西北入口处、被称作圣地的凡尔登为攻击点,扬言要在这里“使法国把血流尽。” 凡尔登是协约国防线的突出部,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对德军威胁很大。为此,法尔肯汉从东线调来 50 万大军,在凡尔登要塞之外

的 8 英里战线上集中了 1400 多门大炮。 1916 年 2 月 21 日清晨总攻开始,

德国炮群以 1 小时 10 万发的速度,连续对凡尔登三角地区进行了 10 个小时

的轰炸。之后,双方展开要塞争夺战,法军顽强抵抗。从 2—7 月,德军共发

动了 3 次进攻高潮,并首次使用了毒气窒息弹,也未能取胜。到 6 月底,德

军已损失 45 万人以上,攻势开始减弱。与此同时,从 6 月 24 日起,协约国

发动了索姆河战役,历时 5 个月,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阵地。但同盟国的军事形势更加恶化。法尔肯汉的错误判断同样使德国把血流尽。8 月 28 日,他被解除参谋总长职务。次日,德皇任命陆军总司令保罗·贝内克多尔夫·冯·兴登堡(1847—1934)为参谋总长,东线方面军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1937)为副手。人们寄希望于他们会为德国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然而战争已使德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