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本执政与“巴本政变”

随着德国政治局势日趋复杂,施莱歇尔要操纵政局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他制订了一个所谓“驯服”方案,打算对冲锋队开禁,邀请纳粹党参加政府, 以此扩大政府的国会基础,同时把冲锋队、钢盔团、国旗社和其它准军事组织合并,组成一支由国防军控制的民兵部队。他希望选择一个个性较弱的总理在前台执政,自己在幕后操纵局势,因此竭力劝说兴登堡撤换布吕宁。

布吕宁政府为了缓和日益严重的农业危机,于 1932 年 5 月 20 日拟定了一项新的垦殖法令,打算强制购买不再具有偿还能力的东部庄园,向迁徙农民提供土地。大庄园主对此极为不满,纷纷向兴登堡请愿,指责布吕宁“已完全倒向农业布尔什维主义”。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5 月 30 日,布吕宁被迫辞职。6 月 1 日,兴登堡任命由施莱歇尔推荐的巴本为总理。巴本出身天主教贵族兼大资本家家庭,曾在总参谋部任职,1920 年参加天主教中央党。由于他参加了推翻中央党提名的总理布吕宁的幕后活动,又违背该党领袖的旨意,因此被迫脱党,巴本内阁属纯总统制内阁,以资本家“右翼凯恩斯主义”集团为后台,主要由保守的贵族分子组成,没有工人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成员,因此被称为“男爵内阁”。施莱歇尔出任国防部长。

6 月 4 日,巴本越过国会,直接向报界发表政府声明,声称必须结束“议会民主的混乱管理”,最终制止“文化布尔什维主义”,停止“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腐蚀”。巴本政府在政治上反对议会民主制,鼓吹独裁统治, 遭到了包括社会民主党、中央党、基督教工会、原布吕宁政府阁员在内的各种政治集团的反对。在经济上,巴本政府前期基本上延用传统政策,增加捐税,削减社会保险,颁布法令允许资本家将法定工资削减一半,实行有利于大地主利益的农业定额分配制。从 8 月起,开始放弃通货紧缩政策,试图用“引爆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如向增加劳工雇佣数额的企业发放税收有价证券,资本家可以此充当税款。同时通过分配国家任务和削减企业税收来刺

激私人经济,间接解决劳工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巴本政府还规定实行“进口限定制”,以保护国内市场。这些措施首先使资本家得利,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反对。

早在巴本政府执政前,即 1932 年 4 月 24 日,普鲁士举行了邦议会选举, 结果纳粹党赢得约 38%的选票,比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所获选票的总和还多,成了议会第一大党。但是,该邦邦议会的议事规程规定,任免邦总理必须获得议会绝对多数的赞同。当时普鲁士中央党拒绝同纳粹党联合,因而社民党人布劳恩继续留任总理。布劳恩政府素有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堡垒” 之称,右翼势力和国防军一直将它视作眼中钉。当社民党失去大量议席后, 国防军军官团便要求德国总理以全国总督身份用国家管制的名义接管普鲁士政府,但遭到布吕宁拒绝。巴本执政后,便与施莱歇尔一起策划摧毁普鲁士政府。

1932 年 7 月 20 日,巴本政府以普鲁士社会民主党人同共产党人举行会谈为借口,指责布劳恩政府的财政“仍然未上轨道”,反共产主义斗争“不得力”,其权威已经“极度动摇”。巴本以兴登堡签署的《关于恢复普鲁士邦地区安全和秩序的法令》和关于延长大柏林市和勃兰登堡省戒严状态的法令为依据,宣布解除布劳恩等社民党部长的职务,自任驻普鲁士总督,接管邦总理的大权。这一事件,史称“巴本政变”。

自布吕宁政府下台后,社民党即放弃容忍政策,重新采取反对党的立场。“巴本政变”发生时,布劳恩政府下辖的邦警察约有 9 万人,钢铁阵线拥有

300 万人。普鲁士内政部长、社民党人泽韦林提议动用警察力量,在钢铁阵线支持下进行抵抗,但大部分社民党领导人要求“不论出现什么情况,决不放弃宪法规定的法律基础”。7 月 20 日,共产党向社民党和全德工会联合会发出建议,要求共同组织总罢工来粉碎政变,迫使巴本政府辞职。但社民党执委会和工会组织却向工人发出呼吁书,要求工人保持冷静和纪律,不参加总罢工,通过国家法院和国会选举来挽救局势。事后,普鲁士政府向国家法院提出控告,而法院的裁决是:如果总统暂时将普鲁士邦的主权移交给全权代表行使,而该邦在全国参议院,国会和邦议会的代表权仍掌握在普鲁士政府手里,这并不触犯宪法。

“巴本政变”的成功为纳粹党上台排除了一个重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