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德、北德各邦反封建专制斗争

① 1835 年巴登和拿骚,1836 年法兰克福,1824 年不伦瑞克和卢森堡,1850 年汉诺威和奥尔登堡,1867 年梅克伦堡和吕贝克,1888 年汉堡和不莱梅先后加入。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极大地冲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普鲁士改革更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觉醒。德意志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和国家统一的斗争日益高涨。早期的自由主义者在自由与统一问题上往往更注意实现本邦的自由立宪,所谓“宁要没有统一的自由,不要没有自由的统一”便是这一倾向的典型概括。

1817—1819 年的大学生运动,掀起了德意志第一次立宪运动浪潮,标志着“自由与统一”运动的开端。1819 年 8 月联邦代表会议通过“卡尔斯巴德决议”,将大学生协会、新闻自由等视为非法,学校设政府代表,监督学生的活动和教授的教学。大学生运动被镇压。30 年代,法国七月革命的胜利, 使自由派重新振作,掀起第二次立宪运动浪潮。

在南德,1831 年巴登议会开幕,自由派教授韦尔克尔提出一系列立法建议,经过激烈争辩,议会批准了新闻法和废除尚在农村中保留着的什一税。巴登的新闻法是对联邦法中新闻检查的公开对抗。它的实施鼓舞和活跃了自由主义运动,巴登、巴伐利亚、黑森及法兰克福等地的自由派频频越界接触, 民族统一遂成为自由主义运动的主题。韦尔克尔进而动议,“把德意志联邦发展成尽力促进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德意志公民自由的组织”,实际上是要求建立“德意志的统一自由的国家。”

巴伐利亚的莱茵普法尔茨,自由主义运动更为深入。反对派人士不仅在议会中激烈抨击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迫使国王撤掉民愤极大的内政大臣爱德华·冯·申克,更重要的是,把斗争引向议会以外,立法自由派发展为激进民主派。1832 年 3 月,成立了一个“新闻和祖国协会”,明确提出议会的目的是“以民主的精神,组织一个德意志国家”。协会在各地建立分会,甚至波及南德、中德和西北德。“新闻和祖国协会”是继大学生协会之后,又一个超越邦界的全德性政治组织。它顶住反动势力的高压,唤发各邦人民奋起投入“统一与自由”运动。在协会的感召下,不少地方群众举行政治集会,民族统一和人民主权成了共同的呼声,普法尔茨的居民还种了自由树,升起三色旗,有的甚至以武力还击军警的镇压。

在北德,运动表现了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包括社会各阶层,尤以城乡下层人民为主,运动的火药味很浓。

1830 年 9 月,不伦瑞克的市民由于要求召开邦议会被拒绝而举行起义。起义者建立国民军,进攻并烧毁了公爵宫殿,赶走了众所切齿的查理二世公爵。由贵族、官员和市民代表组成的邦议会任命查理二世之弟不伦瑞克—— 厄尔斯的威廉公爵接管政府。1832 年颁布的新宪法,规定建立一院制议会, 赋予议会立法权,加强资产阶级和农民阶层在议会的地位。

同一时间,黑森首府卡塞尔也爆发了起义。人们包围选帝侯宫殿,捣毁税务机构,愤怒的农民进攻地主的宅邸,焚烧租税账册。激烈的行动迫使选帝侯威廉二世接受人民的要求。1831 年 1 月,黑森颁布宪法,规定设立一院制议会,实行间接选举制,议会有权批准税收、决定法律和对新宪法的动议, 议会代表有权弹劾违宪的大臣。就争得的民主权利而言,这部宪法是德意志第二次立宪运动浪潮中达到较高标准的一部,打击了封建复辟最为严重的北德中等邦国中的封建势力。

工业发展仅次于普鲁士的萨克森王国,也是民怨沸腾,斗争四起。1830 年 9 月,两个大城市德累斯顿和莱比锡首先起事,迅即蔓延到其他地区。起义矛头直指贵族特权和黑暗政权。佞臣冯·爱因西德被赶下台,70 岁的国王

被迫让位。1831 年 9 月,萨克森新宪法诞生。实行两院制议会,上院以贵族为主(10 名由国王任命,12 名由选举产生);下院由城市工商界代表和农村地主、富有农民代表组成,后者居多,议会所争得的权力大致达到南德的水平。

在汉诺威,自由化运动更是壮观。1831 年 1 月,格廷根的大学生揭竿而起,得到群众响应,酿成人民起义。起义者组建武装,冲击军队、市政和警察当局。起义虽被镇压下去,却迫使国王威廉四世进行改革,减轻赋税,免去执政大臣明斯特伯爵职务。1833 年,国王签署了宪法,召开了等级议会。宪法虽保证了贵族在上院的优势,但也使城乡资产者在下院获得较大的发言权。1837 年,威廉四世的兄弟、专制狂恩斯特·奥古斯特公爵继位,并于 11

月 1 日宣布废除宪法。人民斗争再起,出现了德意志史上光照千秋的“格廷根七君子抗议”的壮举。由历史学家弗里德里斯·克里斯托夫·达尔曼,法学家威·阿布雷斯特、雅科布·洛林和威廉·洛林兄弟,物理学家威廉·声伯,东方学家亨利希·埃瓦尔德和文史学家格·哥·格尔维努斯等七位教授签名的抗议书被广为印发。抗议之声遍及全德。暴君无奈,只得于 1840 年重新颁布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