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英矛盾激化
德国帝国主义“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令列强特别是英帝国主义倍感威胁。俄法捐弃前嫌,英国放弃“光荣孤立”同两个宿敌取得“谅解”。1904 年英法协定,1907 年英俄协定,连同 1894 年的法俄协定,在欧洲形成了与德奥集团相对峙的三国协约。
海洋霸主英国一心想保持“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扼杀自己的竞争者; 由欧陆而全球的德国则力图抢劫“世界工场”的地盘,取而代之。双方都深知,欲达目的,只有扩展军事实力。标洛在 1899 年 12 月 11 日的帝国国会上公开宣称:“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威力、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 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只有在我们懂得这一道理的时候,我们
才能站到高峰而不坠。”1872 年至 1912 年间,德国的军事开支增加了 335%。1913 年,德国的军备开支达 21 亿马克。为筹集战争资金,威廉政府采取一
系列措施,使战争储备金从 1871 年的 1.2 亿马克增至 1913 年的 2 亿多马克①,
国家黄金储备从 1910 年的不到 8 亿马克增至 1914 年 7 月的 11.5 亿马克。此外,还设立战时贷款银行,授权发放借贷银行证券,使扩军备战摆脱了法律的掣肘。1899 年 3 月 16 日,德意志帝国国会以 222 票比 132 票通过一个
军事法案,将兵员从 59.9 万人增加到 61.2 万人。以后又不断扩充。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的陆军野战部队达 230 万人。
柏林当局深知,要重新瓜分世界,首先必须打破英国“统治着波浪”的局面,大力发展海军。威廉宣称:“海洋对德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海洋问题上,在它的任何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没有德国,没有德国的皇帝,决不允许作出任何重大的决定”,“定叫海神手上的三叉戟掌握到我们手中”。1897 年 6 月 17 日,强烈主张海外扩张的蒂尔皮茨接管帝国海军部,11 月向
国会提交海军法案。 1898 年 3 月 24 日,帝国议会以 218 票比 139 票通过第
一个海军法案,据此,到 1904 年,德国海军舰队应有主力舰 19 艘,海防装
甲舰 8 艘,巡洋舰 42 艘,所需费用 4.8 亿多马克。两年后,1900 年 6 月 12
日,又通过第二个海军法案,规定 17 年中把舰队数量翻一番,即 38 艘主力舰、14 艘重巡洋舰、38 艘轻巡洋舰和约 100 艘鱼雷舰,需耗资 18.6 亿马克。“海上霸王”英国岂容德国海军实力无限扩展。为保持优势,英国加快海军舰船的建造。1906 年英第一艘新型装甲舰“无畏舰”下水。德国不甘示弱, 就在这一年通过第三个海军法,决定建造无畏舰。到 1908 年,德英无畏舰的
比例已是 3 比 4。此时,德又通过第四个海军法,规定自 1908 年至 1911 年
每年建造 4 艘无畏舰。英国坚持“双强标准”,“以 2 舰比 1 舰”的办法每
年建造 8 艘予以反击。虽然在 1912 年德英两国重开谈判,共商裁军,但双方都想借此限制对手、膨胀自己,毫不相让,“裁军”成了各自加剧扩军的烟幕。至此,以德英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已趋白热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