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统一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便以迅猛的势头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70—80 年
代打下坚实的基础,90 年代经济起飞,到 20 世纪初便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它的崛起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的。
民族的统一和帝国的诞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政治障碍。1871 年德意志容克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最终形成,改变了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德国在中欧的地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同时,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利用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推行有效的对外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并且,一系列经济法规的制定,彻底消除了经济上的分离状态,德国变成了一个经济统一体。所有这些,终于造成了能够充分发展商品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
扩充军事,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帝国军事专制制度造成了军费支出扩大,1879 年军事支出为 4.3 亿马克,1899 年上升为 9.3 亿马克,1913 年达 21 亿马克。这直接导致了克虏伯、施图姆等军火企业的扩展。同时,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也获得迅速发展。1871—1914 年,铁路从 2.1 万公里增至 6.2 万公里,轮船吨位由 8.2 万吨增至 510 万吨。交通运输和军火工业的膨胀,又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冶炼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正是出自军事上的需要,所以在德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别突出。表现在: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设立铁路基金,确立铁路方案(国家对铁路实行严密监督),推行保护关税政策,建立中央银行为首的银行体系。德国的统治者们,利用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利用来自人民复兴国家的民族意识, 因势利导,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国家干预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重要原因。
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素质。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 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这使德意志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全德的文盲率,1841 年是 9.3%,1865 年是 5.52%,1881年为 2.38%,1895 年降至 0.33%。在这基础上,还调整了中等学校的体制,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19 世纪中期后,德国的教育令世界瞩目。“打起你的背包,到格廷根去”,是当时有志于教学研究者的一个时髦口号。国家同时组织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 1873 年的国立物理研究所,1877 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9 年国立机械研究所。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夫妇请西门子到皇宫作电学演讲。1885 年俾斯麦 50 大寿,曾从国民捐赠的 250 万马克中拿
出 120 万作为学位补贴。
德意志统一后很重视利用最新科学成就。德国工业发展较晚,统一前, 蒸汽机的使用还较落后,这使得它无需更新旧设备,而集中力量投资于最新的科学技术部门,在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现代化的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必须指出,德国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时候,突出地表现了
自己的创造力。19 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即科学研究向应用的方向转变,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重大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生产的发展和应用科学的进步,又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正是重视这种互相作用,使 19 世纪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开花在英法,结果却在德国。
普法战争的胜利,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矿产资源、资金来源和工业基地。根据法兰克福和约,德从法掠得阿尔萨斯—洛林,该处拥有 150 万居民,丰富的钾盐矿藏,特别是洛林的铁矿与鲁尔的煤田联合起来,构成了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1873 年,法国以公债形式筹资,提前付清50 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利用这笔巨款巩固了金本位制和偿还了国债。同时,数十亿法郎流入德国,使德国证券市场空前活跃,形成了一股创办企业的热潮。
此外,帝国政府奉行稳健的外交政策,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 世纪晚期,正是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瓜分和再瓜分的激烈斗争之时,特别是在近东舞台上,英俄法奥的角逐愈演愈烈。俾斯麦从德国的现实出发,执行着“大陆政策”,不谋求海外殖民地、巩固德在欧陆之所得。他开展均势外交,合纵连横,维持外交平衡,避免了德国过早地卷入大国争端的旋涡,为德国争得了 20 年和平发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