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歇尔走上前台

巴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的拥护,但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11 月国会选举后,政府仍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经施莱歇尔提议, 11 月 17 日巴本辞职。

  1. 月 19 日,兴登堡总统应部分资本家的请求,召见希特勒。兴登堡向

希特勒提出,如果他能够提出一个具体的政纲,并得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就能担任总理,否则只能当一名副总理。希特勒难以获得国会多数票,因为民族人民党拒绝同他合作,中央党虽然同意给予支持,但先决条件是不实行独裁统治。这样,希特勒担任总理的愿望还是未能实现。

  1. 月 1

    日晚,兴登堡同时召见巴本和施莱歇尔,商讨组阁事宜。巴本提出的执政方案是:关闭国会半年,依靠国防军和总统的全权实行独裁统治, 随后重新制定宪法。施莱歇尔不反对实施独裁统治,但认为这种统治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他主张建立一条横贯所有政党并集合全国社会政治方面活跃力量的“横向阵线”,由一个为国防军所支持的总统内阁来掌舵。事先, 施莱歇尔曾同纳粹党施特拉瑟派和部分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作过交涉,因此知道自己能获得国会的多数。面对这两种方案,兴登堡决定支持巴本。然而第二天,包括施莱歇尔在内的几乎全部内阁成员都不支持巴本,兴登堡转而任命施莱歇尔组阁。

施莱歇尔以资本家“左翼凯恩斯主义”集团为后盾,基本上留用巴本内阁阁员,组成总统制内阁。但是由于原同意出任副总理的格·施特拉瑟在纳粹党党内斗争中失败,他组织“横向阵线”的计划夭折。

施莱歇尔试图消除前两届内阁在社会政策方面的缺陷,声称自己既不赞成资本主义,也不拥护社会主义,意在成为一名“关心社会问题”的军人政治家。他上任不久,向全国作了一次广播演说,宣布“本政府的纲领集中到一点,就是创造就业”。该政府执政期间,在经济上不增加新的税收并控制物价,取消巴本内阁削减工资和救济金的规定,废除农业定额分配制,在东部实行补贴无地农民定居的庞大计划,同时决定耗资 5 亿马克,发行特别期票,用以扩充劳动就业岗位。格雷克提出一个劳动就业纲领,建议设立部长级的劳动就业专员一职,在市镇机构的协助下,以国家债务形式筹集经费, 利用社会委托订货的办法来扩大就业机会。该纲领被施莱歇尔接受,格雷克则受邀担任中央劳动就业专员,他将全德工会联合会、基督教工会和冲锋队的代表吸收进专员办公室,试图沿着所谓的“工会轴心”扩大社会基础。施莱歇尔则准备把格雷克的做法扩大到政治领域,打算邀请各派工会的领袖担任政府部长,再次组建“横向阵线”。在外交上,施莱歇尔打算同苏联进行谈判,延长 1926 年德苏条约,并扩大两国贸易关系。

但是,施莱歇尔在政界经营时间不长,根基尚浅,即使在军界也因资历欠深和喜欢弄权术而缺乏有力支持。其干预经济的措施还未来得及见效,就已引起“巴本派系”垄断资本集团的恐惧,认为其政策具有一种“布尔什维克的危险”。西门子甚至表示:与一种布尔什维克的危险相比,希特勒只能算小巫见大巫。这就给希特勒提供了进一步争取垄断资本集团支持的可趁之机。1932 年 7 月曾当着蒂森的面拒绝付给纳粹党任何竞选费用的杜伊斯贝格,年底同意向纳粹党资助 10 万马克。正是在这种恐惧心理支配下,支持巴本的资本家集团迅速向纳粹工业集团靠拢,同意让希特勒上台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