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德国政府进行货币改革,稳定了马克,使外国资本,

尤其是美国资本源源流入,德国经济开始恢复和繁荣,1924—1929 年魏玛政府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据统计,1924—1930 年,德国共获得外国贷款和投资 326 亿马克,其中长期信贷 108 亿,短期信贷 150 亿,其他投资 68 亿,尽管贷款利息较高,年率约达 6.5—10%,但它解决了德国经济恢复中资金奇缺的难题。据统计,在上述时期内,外国长期贷款及投资相当于全德新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40%。随着金融秩序的逐渐稳定,德国企业重现活力,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

产品的技术水平,大批资本家和工程师横渡大西洋,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各企业纷纷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采用新式机器、流水作业法或传送带作业法,改善“泰罗制”,使用工时测定法。生产专业化和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也在全国推行。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德国经济自 1924 年起即迅速恢复,到 1927 年工业已接近战前水平。1925 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597 亿马克,1926—1929 年分别为 614 亿马克、675 亿马克、705 亿马克和 702 亿马克。若按人均国民收入计算,1925 年为 913 马克,1926—1929 年分别为 940 马克、1048 马克、1120 马克和 1107 马克。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恢复发展快于轻工业,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 1925 年为 54.5%,1928 年增加到 58.5%。农业的比重日益下降,工业的比重日益上升。

一战后,德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遇到了较多的困难。由于《凡尔赛条约》, 德国领土的 13%被割让,人口损失 10%,导致东部地区农村人口稀少,农业经营粗放,因而全国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收获量,以及牲畜存栏数,迟迟达不到战前水平。政府曾设法资助农业经济,设立一种称为“东援”的特别基金,但这笔基金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贪污挪用,成了“用来收买官员的资金”。此外,政府还致力于向农村疏散人口,从 1919 年至 1932 年间,通过国家援助和私人移民公司,解散了约 1/6 无力偿清债务的大庄园, 相应地建立了 57000 多个移民农场,共占地 150 万英亩。同时通过发放低息贷款,鼓励农户采用机器,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而且导致农产品成本较高。为了解决国内粮食及工业原料不足的困难,政府降低进口税率,从国际市场上输入粮食和原料,在 1930 年以前,德

国每年需要进口 40 亿马克的农产品,结果影响了外贸收支平衡。特别是 1925 年以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严重地冲击高成本的德国农产品, 造成国内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状况日益恶化。到 1928 年底,东部 2/5 农庄是负债的,其中许多农庄的负债额高达本身资产的 2—3 倍。

20 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外国贷款的源源流入,德国自身金融力量薄弱,银行业的基础也非常脆弱。一次大战前,德国银行自有资本与存款的比例是 1:3—4,29 年代降为 1:15—20。一旦存户大量提款,银行很容易倒闭。另外,外国贷款半数以上是 6 个月期限的短期贷款。因此,20 年代德国的经济非常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