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成立

20 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加剧了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消亡和小生产者的分化破产,特别是在一次大战期间,政府为了便于控制生产,大力扶持大企业,中小企业相应地受到排挤或吞并。战后初期,各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下层民众在通货膨胀中深受其害,工人大量失业。这样,在一次大战结束前后,资本主义国家内中下层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反资本主义情绪。在战后国际新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战败国受到了严厉惩罚,部分实力不足的战胜国也没有分得预期的战利品,在这些国家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情绪。另外,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害怕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因而积极纵容和支持反苏反共势力,而一部分中下层民众则害怕社会主义制度会消灭私有制,因而投奔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民族复兴和扩张而又主张保存私有制的社团。诸多因素的结合,使得一次大战结束后,法西斯运动在一些国家内不同程度地发展起来。在中欧,则兴起了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运动。

1918 年 4 月,奥匈帝国境内 1904 年建立的“德意志工人党”恢复活动, 并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以卍作为标帜。奥匈帝国瓦解后, 该党分裂成奥地利、波希米亚和上西里西亚 3 个分支组织。为了协调和统一各国的民社运动,3 个分支组织又联合组成了“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国际局”,并竭力敦促德国的类似组织参加活动。

1918 年 3 月,慕尼黑机车厂机工德莱克斯勒以本厂同事为主要成员,成立了拥有几十名成员的“独立工人委员会”。同年秋,德莱克斯勒又和报社记者哈勒一起组建了“政治工人集团”。不久,德莱克斯勒不顾哈勒反对, 于 1919 年 1 月 5 日将独立工人委员会和政治工人集团合并,组成了“德意志工人党”。该党追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空想,其活动宗旨包括“联合一切劳动者反对借贷资本和“利息奴役制”,使劳动者得以分享红利;将熟练工人从无产阶级队伍中分离出来,列入中产阶级的行列,同时牺牲大资本的利益来扩大和加强中产阶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学说,反对犹太人,要求结束阶级斗争。

1919 年 9 月,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并成为领导委员会的第七名委员,该党的发展方向随即开始变化。

希特勒出身于奥地利没落小资产阶级的家庭,曾在维也纳和慕尼黑流

浪,1914 年参加德国军队,在西线作战。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反共偏见。

1919 年底,德意志工人党开始制定党纲。弗德尔、罗森贝格、希特勒、迪特里希·埃卡特、德莱克斯勒等人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最后由希特勒和德莱克斯勒执笔起草,形成了《二十五点纲领》。纲领具有两个重点:(一) 强烈的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要求建立“民族国家”,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实行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一切德意志人在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联合成为一个大德意志国”,“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要求。这有着强烈的反垄断资本和反大地主的倾向,但又要求保存私有制,属于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自耕农式的社会主义空想。希特勒对这种“社会主义”改革要求是不感兴趣的,但迫于党内的普遍情绪,未便反对,而是一有机会就试图修改或重新解释,将之纳入“国家主义”和反犹的轨道。1920 年 2 月 24 日,希特勒在一次集会上将党纲公之于众。

1920 年 4 月,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① 对“民族社会主义”一词,纳粹党内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民族”与“社会”两个概念不可分割,“民族社会”即“德意志社会”, 亦可称作“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是德国特有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中,没有阶级分野,没有犹太人。党内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奥托·施特拉瑟强调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他曾对希特勒说:“民族社会主义是由两个词汇组成的,其重点是‘社会主义’一词。⋯⋯根据德文的语法,组合词的第一个词是第二个词——主要概念的修饰词”。希特勒却对“社会主义”作了独特的解释:“任何人只要准备以民族事业为己任,再没有高出民族利益之上的理想;任何人只要了解我国伟大的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意思是在自己心目中世界上再没有东西高于德国、德国人民和德国土地,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主义者”。这种“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国家主义加集权主义,而且只是“民族主义”的从属和补充。希特勒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不仅旨在抵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也是为了利用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潮流,网罗更多的支持者。

1920 年夏,纳粹党又推出分别代表“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红底白圆心、中间镶嵌黑卍的党旗。12 月,该党用 6 万马克收买了一家反犹小报《人民观察家报》作为党报,初期每周出版两期,1923 年 2 月改为日刊,日发行量约 7000 份。

纳粹党初期继续实行集体领导制,由德莱克斯勒担任主席。1921 年夏, 该党领导委员会大部分成员感到希特勒有独裁倾向,趁他前往北德联络民族主义分子之机,策划撤销其职务。但未能成功。经过党内两次特别会议,希特勒攫取了主席职位,并修改党章,在党内确立了“领袖原则”,撤销领导委员会,自任党的“领袖”①。

希特勒在“强者即胜利者”的思想支配下,积极筹组党的武斗组织。1920 年,他纠集部分退伍军人和志愿兵团成员组成纠察队,用以保护本党集会, 对付其他政党,特别是对付共产党。1921 年 10 月,该组织改名为“冲锋队”,

① 德文简称“纳粹党”(Nazi-Partei)。

① Fhrer,又译“元首”。

因队员着褐色制服,佩卍臂章,又得名“褐衫队”。

1919 年秋,德意志工人党只有 55 名党员,1922 年初,纳粹党发展到 6000

名党员,到 1923 年 11 月,增至 5.5 万名。其成员的主体成份,是以小资产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综观纳粹党员的社会成份以及二十五点纲领的内容,可以确认,早期的纳粹党是一个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