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阶层民众的反战活动

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战抵抗运动。在战争初期,德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胜利,激起民众的民族主义狂热,反战抵抗运动很难开展,规模很小。斯大林格勒会战后, 德国在战场上的失利使战争陷入长期化,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使其经济日益困难,各种矛盾迅速加剧,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因而地下抵抗活动日益活跃,并逐渐形成高潮。

1939 年 9 月 2 日,德共流亡政治局发表声明,反对扩大战争,呼吁为迅速结束战争并召开解决争端的国际会议而努力。以后,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不断发表声明,抗议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各国。但是,流亡领导机构受共产国际新路线的影响,在抨击法西斯侵略行径的同时,也指责了英法政府和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国内的共产党地下小组因同外界联系不畅,并受到纳粹政权血腥镇压,一直未能建立起全国性的地下领导机构。直到 1942 年 5 月, 下莱茵和鲁尔区的地下组织才召开了一次代表会议,联合向民众发表一份《呼吁书》。

社会民主党执委会也谴责纳粹政权的战争罪行,呼吁德国人民起来推翻希特勒,打倒纳粹制度,结束战争,实现和平与自由。但是,党内右翼力量把苏联和共产国际视为敌人,将粉碎希特勒暴政的希望完全寄托到英美法等大国的军事胜利上,并拒绝与德共合作。党内左派小组尽管反对在战后建立苏联式的国家,但对西方大国的军事实力不抱过高的希望,很多社会民主党人在实际斗争中同共产党人并肩战斗。

大战前期较活跃的地下反纳粹反战组织“舒尔策—博伊森——哈尔纳克抵抗组织”,是在苏军情报人员协助下建立。主要领导人舒尔策—博伊森上尉在德国航空部供职,哈尔纳克是一个经济学家,任经济部高等参事。其成员有艺术家、作家、职业军人、记者、大学生和工人,其中部分是共产党员和社会民主党员。纳粹司法机构称之为“红色乐队”。该组织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分别设立了“西梅克斯公司”作为工作据点,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康采恩等重要军工企业和德军领导机构中的反法西斯小组保持密切联

系,同时与埃森、多特蒙德、莱比锡、汉诺威、慕尼黑、汉堡、卡塞尔、科隆、马格德堡等地的反法西斯小组建立了联系。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情报, 经设在德国本土和西欧占领区的 100 多座秘密电台发送给苏军情报部门。从

1940 年至 1943 年,共发出约 1500 份重要情报。同时,该组织还以德、俄、波、捷、法、意等各种文字出版名为《内部战线》的刊物,从事反法西斯反战宣传。1942 年 8 月,该组织 100 多名成员被盖世太保逮捕,遭受严刑拷打, 但都宁死不屈。

在大战后期,随着抵抗活动的兴起,更多的抵抗组织开展了活动。 “泽夫科夫——贝斯特兰——雅科勃地下抵抗组织”是该时期国内最大

的反纳粹反战地下组织。该组织的三位领导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将大战期间许多分散的反战小组合并起来,组成了全国性的抵抗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反对纳粹政权和反战,争取建立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的统一战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它在柏林的 30 家大工厂中拥有基层小组,还同各地的抵抗小组建立了联系,其活动范围广及陆军总司令部、空军后勤部、军事工业部门、监狱和集中营。曾参与谋划 1944 年 7 月 20 日

高级军官谋刺希特勒事件,并因此遭到纳粹政权镇压,损失了 100 多名成员。

1944 年 9 月 18 日,泽夫科夫、贝斯特兰、雅科勃三位领导人被纳粹当局处死,该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蹶不振。

1943 年 7 月 12 日,由德共领袖皮克和乌布利希发起,一部分德共党员、德国战俘和侨居苏联的德国反法西斯人士在莫斯科附近开会,成立了“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著名的工人诗人埃利希·魏纳特任委员会主席。该组织的宗旨是争取尽早结束战争,推翻纳粹政府,成立民族民主和平政府,逮捕和审判战争祸首,在德国恢复民主自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国内和旅居西欧南欧各地的德国人纷纷参加。该组织派遣成员到德占区向德军官兵和德籍侨民宣传反战思想,深入前线阵地用无线电广播同德军官兵对话,激发其反法西斯情绪。战争末期又在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成立了地下活动小组,其中较著名的有莱比锡小组,埃斯勒本小组和格米福斯瓦尔小组。在盟军向德国本土进军时,他们配合盟军瓦解德军士气,号召人民保卫工矿企业和市政设施,协助盟军解放当地城市。1943 年 12 月,被俘的德国中高级军官成立了“德国军官联盟”,并很快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他们致力于向前线的德军官兵进行反战宣传,瓦解他们的斗志。承认“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宗旨的其他组织还有:1943 年 11 月在法国成立的“德国侨民联盟”,其成员为德军官兵、德国侨民和托特军事工程公司的工人,该组织出版了地下刊物《西线士兵》,还曾倡议组编“自由德国”军队,加入法国抵抗运动部队作战;“自由德国反法西斯委员会”,由在希腊的原德军官兵组成,曾出版地下刊物《地中海士兵》。

“克莱骚集团”和“白玫瑰小组”是其他社会阶层组建的抵抗组织中较有名的两个。“克莱骚集团”形成于 1933 年,领导人是赫尔莫特·冯·毛奇

和彼得·冯·瓦尔腾堡,有成员 20 多人,包括军官、学者、保皇党人、自由主义者、社民党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因聚会地点设在西里西亚克莱骚的毛奇庄园而得名。该集团主张推翻纳粹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德国,1943 年 8 月 9 日,它拟定了题为《德国新秩序的基本原则》的纲领,要求恢复社会道德,保证信仰和职业自由,抛弃极权主义,保护家庭,实行人民自治等。

“白玫瑰小组”是反纳粹反战的大学生地下组织,1942 年由慕尼黑大学

学生汉斯·朔尔和索菲·朔尔兄妹及哲学教授库特·胡贝尔发起成立,以“白玫瑰通信”的方式在城内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号召德国人民推翻纳粹政权, 尽早结束侵略战争。该组织的规模逐渐扩大,在汉堡出现分部,活动范围从南部城市波及到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该小组加紧活动,发动慕尼黑的大学生上街游行,但因此被纳粹政权镇压,朔尔兄妹在遭受严刑拷打后被处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