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的政府更迭

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初,主要由社会民主党人主持政府,历经谢德曼、鲍威尔、米勒三届政府。然而在 1920 年 6 月的国会选举中,支撑魏玛共和国的

联盟丧失了多数地位,改由中央党人费伦巴赫和维尔特主持政府。1922 年 11

月,无党派人士古诺组成无党派政府,在 1923 年危机中,被人民党人斯特雷泽曼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接替。但是,斯特雷泽曼领导的政府对萨克森邦和巴伐利亚邦采取了不同对策,用武力逼迫萨克森工人政府辞职,但拒绝镇压巴伐利亚的分离运动。这一做法引起社民党左翼的不满。1923 年 11 月 23 日, 社民党国会党团提议举行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民族人民党也提出自己的不信任提案,但没有陈述理由。斯特雷泽曼为争取主动,要求国会对政府表示信任,但遭到社会民主党和民族人民党的拒绝。于是斯特雷泽曼政府辞职。

1923 年 11 月 30 日,中央党人威廉·马克斯接任总理职位,以中央党人和民主党人为主体,组成资产阶级联合政府。马克斯政府把平衡预算和稳定币制作为首要任务,大幅度裁减政府公务员,增收房产附加税,提高其它税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资产阶级群众的利益。

由于社民党在国会里反对马克斯政府,马克斯在征得艾伯特总统同意后,于 1924 年 3 月 13 日解散了本该在当年改选的国会。同年 5 月 4 日,举

行第二届国会选举,结果社会民主党得票 20.5%,获 100 席,比上届减少 2

席,如把原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席位亦计算在内,则减少 86 席;民主党得票5.7%,人民党得票 9.2%;都比上届大幅度下降;中央党得票 13.4%,几乎与上届持平;民族人民党得票 19.5%,比上届增加;共产党得票 12.6%,比上届有大幅度增加;纳粹党以“德意志人民自由党”名义首次参加竞选,得票 6.5%。选举结束后,马克斯再度任总理,组成资产阶级联合政府。

由于第二届马克斯政府仍然没有取得议会多数,1924 年 12 月 7 日举行第三届国会选举,结果社民党得票 26%,民主党得票 6.3%,人民党得票 10.1

%,都略有回升;中央党得票 13.6%;民族人民党得票 20.5%;共产党得票9%,有所回落;纳粹党以“民族社会主义自由运动”的名义参加竞选,仅得票 3%。选举结束后,无党派人士汉斯·路德受命组阁,他以民族人民党人为主体,组成了资产阶级右翼联合政府。

路德政府执政期间,实行了税收改革。由于德国经济开始恢复,税收收入超过了预算,政府一方面降低所得税,对多子女家庭实行税收优待,征收社团税时照顾小公司,对较大数量的遗产实行更高的累进税,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国内资本的形成,又在财产税中降低累进税,降低资本流通税,购进地产税和汇兑税以有利于商业往来。外贸政策方面,在凡尔赛条约给予战胜国5 年关税优待期满之后,政府对工农业产品都实行保护关税制。

1925 年底,路德政府发生内阁危机。民族人民党部长们原先同意签订洛加诺条约,但该党的各邦联合会议以战胜国没有立即撤出莱茵区并撤销凡尔赛条约中的战争责任条款为由,迫使部长退出政府。1926 年 1 月 20 日,路德再次组阁,他以民主党人、中央党人和人民党人为主体,组成资产阶级联合政府。

在魏玛共和国初期,曾允许商船在航行中除悬挂黑红黄三色国旗外,可继续使用象征旧帝国的红白黑三色旗。第二届路德政府执政期间,同兴登堡总统一起颁布了“国旗条令”,规定德国驻外使领馆也须同时使用红白黑三色旗。社民党、民主党、人民党等政党一致反对该条令,并通过国会推翻了路德政府。1926 年 5 月 16 日,马克斯第三次组阁,他继续以中央党人、民主党人和人民党人为主体,组成资产阶级联合政府。同年底,社民党人在国会内批评国防军同苏联红军有联系,并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1927 年 1 月29 日,马克斯第四次组阁,以民族人民党人、中央党人和人民党人为主体, 组成资产阶级右翼联合政府。

1928 年 5 月 20 日,举行了第四届国会选举,结果社民党得票率再次回升,达 29.8%;民主党得票 4.9%,人民党 8.7%,中央党 12.1%,都有所下降;民族人民党得票率急剧下降,为 14.2%;共产党得票略有上升,为 10.6

%;纳粹党得票略有下降,为 2.6%。选举结束不久,社民党人赫尔曼·米勒受命组阁,他以社民党人和民主党人为主体,组成了大联合政府,一直执政到 1930 年 3 月 27 日。进入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德国政局再次动荡。魏

玛共和国经历 14 年动乱,内阁更迭达 20 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