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资产阶级政党的分化组合
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德国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气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
了适应新形势,很多政党实行了改组。
天主教中央党曾一度改称基督教人民党,但很快就恢复原名。它是一个以宗教教派和宗教利益为凝聚力的政党,成员来自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但主要代表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工业资本家、南德大地主和天主教教士的利益。十一月革命初期,该党对革命持反对态度,认为帝国末期马克斯亲王政府进行的改革已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组建魏玛共和国的过程中, 它逐渐采取合作的态度,成为共和国的支柱之一。20 年代前期,该党的领导权掌握在埃茨贝格尔和维尔特等左翼人士手中,20 年代后期至 30 年代前期, 则由右翼人士卡斯和布吕宁等人司掌。巴伐利亚部分天主教徒不赞同天主教中央党和社会民主党紧密合作,另行组建了巴伐利亚人民党。然而在政治活动中,巴伐利亚人民党是天主教中央党的盟友。
1918 年 11 月 20 日,原进步人民党改组成德意志民主党。该党吸收了一部分左翼民族自由党员和大量自由派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中小工商业资本家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初期除瑙曼主席外,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神学家特勒尔奇、历史学家迈纳克等著名人物也是该党领导人。该党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要求扩大社会福利,但竭力反对工人政党单独执政。随着 1919—1920 年瑙曼和韦伯相继去世,该党的激进倾向日渐减弱,其创建人之一沙赫特同希特勒实行合作。
同年 11 月 23 日,原民族自由党改称德意志人民党,由斯特雷泽曼任主席。该党代表加工工业和大商业资本家的利益,早期反对民主共和制度,赞成君主制,但主张实现“民主、普遍、平等和不记名的选举权”。它的主要竞选纲领是实行个体经济、自由经营企业、在国内外实行民族主义政策。魏玛共和国建立后,该党逐渐采取承认现实的态度,拥护共和政体。
同年 11 月 24 日,原保守党和自由保守党合并组成民族人民党,并吸收了原基督教社会党和人民自由党的部分党员。该党政见保守,谴责十一月革命,鼓吹种族主义和保存私有制,追求正统的基督教教义,倾向于恢复君主立宪制。该党党员来自各个社会阶层,但主要支持者是重工业垄断资本家、易北河以东的容克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它还得到泛德意志协会、德国店员协会和基督教新教部分成员的支持。1918—1924 年,由奥斯卡·赫
尔格特任主席。
除政党外,一些政治性或准军事性团体在德国政治生活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十一月革命期间成立的全国性准军事组织是“钢盔团”(全称“前线士兵联盟钢盔团”)。该组织 1918 年 12 月 23 日由预备役军官泽尔德特和原总参谋部军官迪斯特贝格创立,成员多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君主主义者、退伍军人和抱有沙文主义思想的青年,集会时着灰色军制服。该组织反对革命, 鼓吹复辟霍亨索伦王朝和对外扩张,在实际活动中经常同民族人民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