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战争

解决了石—荷危机,俾斯麦立即把搬掉最大的政治障碍物奥地利列为他的政策重心。

然而,俾斯麦要真的推行这个战略决策,并非易事。

普鲁士王室和容克保守派坚持君主主义原则,始终不能忘情于神圣同盟所确立的正统主义秩序。在他们看来,与奥地利决裂,就是违反这个原则, 破坏这个秩序,因而竭力主张与奥和解。威廉国王和王室大臣也深恶痛绝这兄弟阋墙的战争,不肯批准俾斯麦的对奥敌对行动。

国内的阻力,在俾斯麦看来是不难克服的。因为这个多民族的、正统的奥地利帝国是个庞然大物,内外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有虚可趁;它的笨重的战争机器,扩张军备所需要的时间比普鲁士要长一倍。因此,俾斯麦成竹在胸,他表示:要竭尽自己的天职,“即使这会把他送上断头台也在所不惜。”俾斯麦终于用自己的忠心和决心说服了威廉国王,挫败了王室内部保守派的破坏。

在对奥战争的问题上,使俾斯麦最感麻烦的还在于欧洲大国的态度。 奥普一旦冲突,就不像石—荷问题那样简单了。对欧洲各大国来说,谁

都明白:石—荷危机是德丹疆界的划分和部分领土的纠纷问题;普对奥开战, 则意味着德意志将统一在“普鲁士尖顶盔”之下的问题。对此,它们均有威胁感。因而对这个关系到德国统一的关键性争端,列强绝不肯坐视。

德意志统一任务能否完成,小德意志方案能否实现,关键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争取到俄、英、法的中立态度。当时在普鲁士各派政治势力中,在与俄英法的关系问题上都有各自的立场。容克保守派始终信赖命运与共的沙皇制度,敌视“扩散革命”的法兰西,主张与俄国维持“传统友谊”,与法保持敌对伏态。资产阶级自由派从其工商业利益出发,主张亲近英国、敌视俄法, 建立一个英—普—奥的“中欧轴心”以对付俄法。

俾斯麦不受任何教条主义的传统约束,不执着任何一成不变的外交目标。他坚持:“普鲁士在一切方面都必须自由行事”,要“推行一种多面政策,以为自己打开一切门路。”只要能达到孤立奥地利的目的,什么“原则” 他都可以“灵活处理”。

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英国的态度较为温和。俾斯麦看到,普鲁士在欧陆权益尤是巴尔干问题上与英尚无利害冲突,相反,一个强大的德国却是维持欧陆均势的一块砝码。普鲁士如能从英获得“柏拉图式的友好”,则彼此相安共处是完全有可能的。为此,他对英略表亲善,与之建立关税同盟,降低关税。

对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的态度也颇乐观。彼得堡对柏林在 1863 年波兰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至今仍感激不尽。同时,俄国国内财源枯竭,波兰及俄国内部的局势又很动荡。更主要的是它在东方问题上与英法奥纠葛很深。亚历山大此时不会也不可能出面阻碍普对奥开战。

最令俾斯麦忧虑的就是拿破仑三世,因为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德国的崛起,对于法国及其欧陆霸权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小拿破仑绝不肯坐视奥地利的崩溃、普鲁士的强盛以及德意志统一在普鲁士周围。而且强大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一旦动作起来,亦非此时的普鲁士王国所能抵御得了的。但是法国也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争取法国的中立的可能还是存在的。俾斯麦说得很明白:“绝不应忽视波拿巴所提供的这种暂时的、失算的支持而不加于利用。”基于这种状况,俾斯麦便把外交活动的重心放在对法关系上。1864 年 10 月, 1865 年 10 月、11 月,他三赴法国休养地比亚里茨拜谒拿破仑三世。

在与法皇的会谈中,俾斯麦探明了巴黎方面的意图:一是讹诈,法想获得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左岸土地。对此,俾斯麦回答得很含糊,答应只要拿破仑三世让普鲁士在“德国放手去干”,对于法国“在讲法语的地区”扩充其疆界,他都予以承认。他这种空头许诺(没有立下任何凭据)是看准小拿破仑的兴奋点还在于其二,即坐取渔利,让普奥在争霸战争中消耗国力, 丧失军事大国的地位,以获取其所需要的东西。对此,俾斯麦也有良策。第三次会见法皇返回后,他便制订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对奥战争速战速决,在拿破仑三世醒悟之前腾出手来,准备好在莱茵河的军事行动。为达此目的, 俾斯麦采取了一项一箭双雕的措施—与意大利订立军事同盟——既转移法国的注意力,又可迫使奥军在未来的普奥战争中于南北两线上同时作战(北挡进军维也纳的普军,南拒进军威尼斯的意军)。经过艰苦的外交活动,俾斯麦打开了通往亚平宁半岛的路。1866 年 4 月 8 日,普意签订同盟条约,双方保证在对奥战争中不得单独缔结和约。

在推行铁血政策的年代,俾斯麦的这些“多面外交”确是次次获胜:英国愿守中立。俄国对普的“传统友谊”深信不疑。意大利直接绑在他的战车上。法国默许普鲁士的行动,表示绝不“让自己紧靠着一个靶子站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后,俾斯麦便开始捕捉战机,对奥开战。

1866 年 1 月 23 日,奥地利驻荷尔斯坦因总督路德维希·冯·加布伦茨批准在荷的行政中心阿尔托纳举行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群众集会。三天后俾斯麦向维也纳发去抗议照会,威胁要“终止两国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鲁士政策的行动自由”。奥相门斯多尔夫回答:别人不得干涉奥地利管理荷尔斯坦因的权力。普奥之战一触即发。

  1. 月 28 日,普鲁士国王召开御前会议,政府全体成员、太子、普驻法大

使、总参谋长、国王军事顾问等出席。俾斯麦就 1815 年以来的普奥关系作了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说:“对普鲁士来说,当前德国和欧洲的形势还从来没有这么有利过。除太子外。御前会议一致确认,普奥之战在所难免。

  1. 月 29

    日,威廉下令增强普鲁士边防部队,表示他不能忍受奥地利的“伪善的假面具”,决心要把它撕破。

此后,随着普意同盟条约的签订,俾斯麦加快战争步伐。6 月 1 日,俾斯麦以破坏加斯坦因专约为名下令曼陀菲尔越过石、荷的界河艾德河进军荷尔斯坦因。6 月 10 日,俾斯麦在柏林公布一个《联邦改革纲要》,提交联邦议会讨论。奥地利控制的议会 6 月 14 日表决时以 9 票对 6 票的多数否定了《纲

要》。俾斯麦进而指示普鲁士代表宣读声明,否定联邦议会的表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6 月 15 日,普向萨克森、汉诺威、黑森提出最后通牒,要它们接受《纲要》并让普军过境,三君主拒绝。次日,普军开进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卡塞尔。6 月 17 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地区,普奥战争爆发。交战双方,一方是奥地利、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巴伐利亚、

巴登、符腾堡等大部分德意志中等邦国;另一方是普鲁士、汉撒城市、北德小国和意大利。战争在三条战线上进行。西南线—意大利战线,奥意作战。奥地利投入 7.5 万兵力,6 月 24 日在库斯托查大败意军。北线—德意志战线,

普与北德各邦作战。普投入 5 万兵力,6 月 27 日,在朗根萨尔沙击败汉诺威军并逼其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区落入普军之手。东南线—波希米亚战线,普奥作战,是主战场。奥地利投入 28.3 万兵力,普鲁士运用铁路运输和电报指挥迅速组织 3 个军(25.4 万兵力)于 6 月 22、23 日,分三路进攻波希米亚。普军旗开得胜。奥军总司令贝德克自感难于取胜,致电维也纳宫廷建议议和。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寄希望于一次主要的战役而打败普军。这就发生了 7 月

3 日的萨多瓦决战①。

这一次,普王亲临前线。俾斯麦身穿后备军少校制服,头戴骑兵铁甲盔, 身披灰色长大衣,骑马随同普王登上一个离奥军不到 12 公里的小山头督战。他完全清楚,这一仗是他的政治赌博。有人说他甚至怀揣毒药,准备在这场“不得人心”的战争中,普军失败时自杀。清晨,决战开始了,双方共投入44—46 万兵力。俾斯麦对能否取得这决定性的胜利,心中无数,正像他后来

在回忆录中所写道的:当时感到好像在玩扑克牌,把不属于自己的 100 万塔勒孤注一掷。就在俾斯麦疑云满面的时候,参谋总长毛奇向普王报告:“陛下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也赢得了整个战争”,“维也纳将俯伏在陛下的面前。”到黄昏时,奥军最后被击溃了。此仗奥军死伤 2.4 万人,被俘 1.3 万人。奥地利无力再战了。奥皇电告拿破仑三世,愿将威尼斯让于法国,请求法皇出面调停。

俾斯麦原可以乘胜追击,直捣维也纳,拒绝和谈。但这位上半年还在费尽心机制造普奥危机的铁血宰相,此时却骤改策略,急于熄灭战火,在德国恢复和平。他毅然接受拿破仑三世的调停,心甘情愿地把普鲁士的势力限定在北部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