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的分化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资产阶级对内政外交的总方针的基本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德国获得美英两国的大量援助,繁荣了经济,政治也比较稳定,因此资产阶级对一个能实行和平外交同战胜国合作, 以民主政治调和国内各阶级关系的民主共和政权是支持、拥护的。但是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战胜国组织起英镑集团,美元集团、金本位集团等区域性经济和货币集团,堵住了德国经济向外渗透的缝隙,丧失全部殖民地的德国外贸量一落千丈。1929—1935 年德国出口总额降低 69.1%,进口总额降低70.8%。此外,危机期间民众要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激烈动荡。这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从整体来说希望找到一把双刃剑,对外能迅速调整国际秩序,使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并进而夺取势力范围, 对内能控制深怀不满情绪的中下层民众,稳定社会秩序。
但是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内政外交具体方针的要求相差甚远。一次大战结束以来,决定着德国经济政治生活的是两大垄断集团。一个由以加工工业部门和输出工业部门为主的垄断组织集团及有关的银行组成,其核心人物包括当时最大的输出商和制铁工业家奥托·沃尔夫、西门子电气公司财主卡尔·冯·西门子,德国工业协会第一主席及法本工业公司监事会主席卡尔·杜伊斯贝格等。另一个集团由鲁尔区的重工业巨头组成,其首脑人物包括著名的煤钢大王基尔道夫、蒂森等人。前一个集团所处的地位比较有利,且同国际资本,特别是英国和比利时的工业家有着广泛的联系,因而在对外政策上主张接近西方,在对内政策方面则把人民党和中央党作为其利益代表者,并利用社会民主党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他们拥护魏玛共和国,不想作冒险的尝试。后一集团是德国财政资本中最具有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要求的派系,其利益因凡尔赛条约丧失了阿尔萨斯— 洛林、上西里西亚等主要工业原料基地而受到较大损害,所以他们公开反对凡尔赛条约和赔偿义务,要求立即着手全面武装德国。这个集团中的蒂森和
① 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中泽本),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86 页。
基尔道夫等,较早就同希特勒建立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纳粹党。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鲁尔工业集团逐渐把希特勒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政
治代理人。 1930 年 11 月 27 日,蒂森在德国工业联合会委员会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呼吁发挥纳粹党的领导作用。不久,基尔道夫利用自己在矿山联盟中的地位作出一项决定,规定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矿辛迪加所属企业自1931 年 1 月 1 日起,每售出一吨煤就提取 5 芬尼资助纳粹党。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开始支持纳粹党,其中包括沙赫特和德国金融界著名报纸柏林《交易所报》经济编辑瓦尔特·丰克等人,形成了以鲁尔区重工业巨头为核心的“纳粹工业集团”。同年秋,凯普勒联合愿意帮助纳粹党夺取政权的资本家组建了“凯普勒集团”,从经济和政治上策划扶助纳粹党上台执政。
但是,加工工业部门和输出工业部门资本集团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较少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而仍希望维持国际关系现状,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疏导国内危机,政治上仍支持魏玛政权,反对让纳粹党执掌国政。然而,随着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该集团内部围绕应付危机的决策问题产生了新的分化。1931 年冬,高失业率已成为直接威胁资产阶级统治的严重社会问题,全德工会联合会建议发展公共事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即要求国家贷款,发展道路建筑、住宅建造、土壤改良等公共事业,以较高的工资接纳失业工人。这一建议得到德国市镇代表大会主席京特·格雷克教授和国防军将领施莱歇尔等人的呼应。格雷克曾任民族人民党国会议员,1930 年起成为基督教民族农民党国会议员,经济危机期间主张用“创造就业”的改良手段缓和危机的破坏力。1932 年 3 月,他提出了接近工会建议的就业计划, 在得到一批资本家支持后,于同年 8 月作为政府的正式政策提出。这样,在加工工业部门和输出工业部门资本集团内部,就分化出被称为“左翼凯恩斯主义”的资本集团,其成员有克虏伯、沃尔夫等。以杜伊斯贝格为首的资本家断然拒绝格雷克的方案,他们主张扩大私人经济的生产,使其自发地繁荣市场,同时反对实施工资协议,建议推行薪金低于协议工资的“自愿生产服务”。这样就形成了被称为“右翼凯恩斯主义”的资本集团,其成员包括西门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