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大会战
法军在 1812 年侵俄战争惨败后,欧洲所有反拿破仑的力量便急速汇集起来。英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与东欧的农业封建主义、西班牙的教权主义与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各国的君主主义与民主主义,组成了不协调的反法大联唱。1813 年 3 月,有英、俄、西、葡和瑞典参加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在春季的战役中,俄普联军渡过维斯杜拉河和奥得河,直抵易北河东岸同法军相对峙。并在 4 月初将法军赶过易北河,确保了柏林的安全。在沙恩霍斯特任总
后勤部长的普军主力进而攻占了萨克森。4 月底,联军 8 万多人进抵莱比锡东南地区。但在随后的几次战役中,联军频频失利。5 月 2 日的吕岑会战, 联军败北,撤出萨克森。5 月 20 日至 21 日汉堡重又陷入法军手中,汉诺威起义被平息,爱国将领沙恩霍斯特不顾战伤前往奥地利劝说结盟,途中病情恶化,在布拉格去世。
可是,也就在这时,急需兵员补充的拿破仑却通过奥地利调停,双方于1813 年 6 月 4 日签订停战协定(停战期限初定为 7 月 20 日,后延至 8 月 16 日)。这虽给了拿破仑补充新兵的时间,也使联军得以喘息,作战略调整。而且停战谈判期间,奥地利要挟拿破仑的企图未逞,反法联军局势的好转, 又使奥地利作出倾斜。 8 月 10 日,维也纳宣布调停结束,正式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并于次日对法宣战。
战事重开时,在德意志土地上,拿破仑集合了 44 万人马,反法联军则有
52 万。联军推举奥地利将领卡尔·施瓦岑贝格伯爵担任总司令,并将兵力分
为三个军团:波希米亚军团,由 12.7 万奥军、8.2 万俄军和 4.5 万普军组成,
施瓦岑贝格亲自指挥;西里西亚军团,由 6.6 万俄军和 3.8 万普军组成,担
任统帅的是普鲁士 70 高龄的老将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勃吕歇尔,格奈森
瑙任参谋长;北方军团,由 7.3 万普军、 2.9 万俄军和 3.9 万瑞典军组成, 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为指挥官。
8 月 26 日至 27 日,在德累斯顿的争夺战中,拿破仑亲临指挥,击败了
联军的波希米亚军团。联军损失 3.5 万人。但在其他战役,法军却连遭败绩。至月底,联军三路大军逐渐向德累斯顿合拢,形成了半圆状的包围圈。
双方都在捕捉战机,准备决战,由于德累斯顿一时难于攻克,联军便采用勃吕歇尔的建议,放弃攻击德累斯顿,直取法军背后的莱比锡。10 月初, 西里西亚军团和北方军团渡过了易北河,从北面直逼莱比锡,并很快将法军压缩在莱比锡附近。
10 月 16 日,30 万联军向 17 万法军发起攻击,史称“国际大会战”的莱比锡战役正式开始。5 个多小时的猛烈炮击后,联军的 4 个攻击集团逐渐缩小包围圈。10 月 18 日,用以抵御联军北方军团的萨克森军和符腾堡军倒戈。法军局势危险,拿破仑下令撤退。10 月 19 日,联军进入莱比锡。这一役, 法军损失 6.5 万余人,36 名将官被俘,900 辆弹药车、300 余门大炮和 4 万余支步枪被缴获。拿破仑且战且退,于 11 月撤到莱茵河一线。留下后卫部队, 自己返回巴黎。
莱比锡大会战的胜利给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形势。依附于拿破仑的各邦国纷纷作鸟兽散,莱茵联邦瓦解。威斯特伐利亚王国解体了。到 1813 年底,除了一些要塞,包括汉堡等在内的莱茵河右岸的德意志领土解放了。
联军乘胜追击,勃吕歇尔在 1814 年新年之夜渡过莱茵河,解放了左岸的
德意志领土并向法国北部挺进。联军屡战屡捷,2 月 27 日在巴尔、3 月 10 日在拉昂、3 月 21 日在阿尔西,均获大胜。3 月 31 日,沙皇和普王进入法国首都巴黎,拿破仑眼见大势已去,于 4 月 4 日退位。根据盟国达成的协议, 由法国路易十六之弟回国执政,是为路易十八。
德意志实现了民族解放,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却留待战胜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