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

北德联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德国民族任务的完成。南德 4 邦(巴登、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和符腾堡)尚独立于联邦之外。一条美因河, 隔开南北两个德意志。这分离局面的主要支撑者就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路易·波拿巴。

在巴黎当局的眼里,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将是法国在欧陆优势地位的潜在威胁。而且,此时的法皇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地步:对内无限制地强化军事官僚国家机器,引起工农和民主力量的反对;对外穷兵黩武,侵略阿尔及利亚, 争夺意大利,远征中国、墨西哥,国力耗尽,国际地位下降。

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小拿破仑深知,出路只有一条:阻止德国统一, 恶化两国关系,进而用战争手段夺取莱茵河左岸地区,转移人民视线,巩固波拿巴的统治。

俾斯麦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桥梁,完成统一大业,对法一战在所难免。但俾斯麦强调:“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在普奥战争结束不久就挥戈上阵对法开战,非普鲁士之力所能及。他在给慕尼黑韦特恩男爵的信中写道: “出于纯粹主观上的原因擅自干预历史的进程,就好比摇落不成熟的果实⋯⋯在某种形势已在变化的时候能进行等待,这种能力是现实政治的迫切需要。”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领土报酬”的纠葛上稳住小拿破仑。普奥战火刚熄灭,小拿破仑便上门讨债,1866 年 7 月 21 日、27 日和 8 月 8 日、16 日, 不断通过普驻巴黎大使霍尔茨伯爵和法驻柏林大使贝内狄德向普索取“领土报酬”。所含内容有三:“(一)法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直至美因兹(兰道省和萨尔布吕肯)。(二)卢森堡并入法国。(三)承认法国对比利时的占领。俾斯麦对在比亚里茨许下的诺言早已丢在脑后,他下决心:什么也不给。不过,他做得狡猾而又得体,使法皇的领土要求难以得逞。普法关系遂之紧张起来。

接着,俾斯麦开展有效的外交活动,使法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孤立无援。英法关系在 60 年代后半期已十分冷淡,法国正在加紧开凿苏伊士运河的

举动,使英国大为敏感和不安。认为这是对英国印度洋势力的威胁。因此, 俾斯麦断定:任何削弱法兰西的冲突都不会引来英国人的干涉。相反,普鲁士的增强倒是抑制强大的法国的一种有用的力量,用欧洲大国之间的自行调

节欧陆均衡比它英国亲自出马干涉要有利得多。而且,有迹象表明,在法普冲突中,英可能作出有利于普的行动。如在 1866 年 8 月法提出要善承认它兼并比利时后,英国政府便令英驻巴黎大使向拿破仑三世面询。当法皇向伦敦发出照会声明并无此事时,英使又将照会向普驻巴黎大使透露,实际上是暗示英在普法关系中的立场。所有这些表明,普鲁士对法开战,不会引来英国方面的干预。这是俾斯麦最为放心的。

奥地利才从战争中脱出,正忙于稳固刚建立的奥匈二元帝国,要插手于欧洲事务非它力所能及。而且俾斯麦的宽宏大量,对两国密切合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加上俄奥关系的牵制,奥地利不会轻举妄动。事情正是这样的, 1868 年 8 月,奥皇与法皇会晤于萨尔茨堡,所获结果是礼节性的交换,并无达成任何不利于普鲁士的书面协议。此后,1868 年,1870 年,双方也继续接触,但一谈到反普鲁士的实质性问题时分歧更大了。因此,俾斯麦并没有把奥放入他的外交视线之内。

俄国的态度,事关紧要。沙皇宫廷对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和日益强大甚为焦虑。德意志联邦的瓦解,一大批德意志小君主国的消灭和普鲁士领土的不断扩大,都深深地刺激了沙俄当局。特别是哥尔察可夫正注视着普鲁士的外交成就,他为俄国的军事改革迟缓而邻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忧虑着。萨多瓦战役刚结束不久,俄便急不可耐地串联英、法抗议俾斯麦正在策划中的废除德意志联邦和兼并北德各邦的行为,并动议举行国际会议加于干涉。此举虽未得逞,但却吓坏了俾斯麦。法俄一旦实现联盟,普鲁士再强大也无法对付左右夹击的局面,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但不能完成,还会重新陷入 30 年代战争后任凭列强宰割的田地。于是俾斯麦便利用英法反映冷淡,奥法接近的机会乘虚而入,示好和拉拢俄国,扩大法俄距离。他选择了一个突破点,准备以巴尔干为诱饵引俄法脱钩。在俾斯麦看来,如能促使沙皇把注意力集中于“东方问题”,必引起法英奥的反感,他就可以利用这笔“现实的政治财富”顺顺当当地在中欧完成他铁血政策的最后一个步骤。为此,俾斯麦派遣以曼陀菲尔为首的特别使团前往彼得堡。他指令曼陀菲尔:对俄国要求废除巴黎和约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那些条款,“要给他一个友好的答复”, 要向俄国明确保证,“普鲁士将不会给他设置任何困难”,甚至可以进而表示:如果俄国“得到自己家门的钥匙①,那德国是会高兴的。”俾斯麦摇动这串叮◻作响的黑海门户钥匙,确是打动了沙皇的心。俄普的“传统友谊“因此发扬光大。1868 年春,双方签订一项秘密规定:沙皇派军驻扎奥匈边界, 以在普法开战时牵制维也纳;普鲁士在俄国受到奥地利威胁时增强莱茵兰的兵力。但俾斯麦坚持双方维持如 1868 年波兰问题时的“露水夫妻”关系,不签订书面协定,他只想得到俄国在普法战争中的中立保证,并不想承担任何正式结盟的义务,而且他更不愿意将一个与俄国粘得很紧的真凭实据捏在沙皇手里,丧失外交活动的主动权。

还有南德四邦,这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阻力。俾斯麦深知,这里有着一股强大的反对派力量,不肯拥戴普鲁士为盟主,而且这里的工业不如北部发达,资产阶级对形成全德统一市场,建立强大海军、夺取殖民地等的要求并不强烈。因此,南德四邦对发动一场对法战争、建立德意志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感兴趣。相反,如处理不当,有可能驱使它们同法联成一气共同反普。所

① 对两海峡的控制权,一直被认为是“俄国走进家门的钥匙”。

以在 60 年代后半期,俾斯麦竭力约束参谋部的急燥情绪,在同南德携手之前不在西方进行战争。当然,俾斯麦同时看到南德四邦的弱点:它不能无视日益壮大的北德联邦;南德在军事上对北德的依赖甚大,普鲁士的军事学院协助培养南德的军官,普的参谋官正在帮助训练南德的情报工作人员;南德的经济生活如糖、酒的生产和销售与北德关系密切。因此俾斯麦又认为与南德结盟可能性更大。他小心翼翼地处理南北关系:首先是解怨,对南德在七星期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不予计较,消除双方的紧张状态;其次是耐心,不勉强南德加入北德联盟,以避免“普鲁士化”之嫌,听其自然,俟到时机成熟,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是拉拢,针对南德葡萄酒业因法国竞争而不景气, 1868 年 5 月,俾斯麦公开号召保卫德意志的葡萄酒贸易,终于打动了南德“真正的德意志之心”;最后是挑拨,把拿破仑三世对莱茵河左岸的吞并野心原原本本告知南德各邦政府,使他们看清法国的叵测之心,同时又以此激发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绪,增强对法的离心力。俾斯麦的这些努力的结果是经济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关税同盟;军事上订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商定:南德四邦在发生战争时有义务将自己的军队并入北德联邦的军队。法国在南德的间谍向巴黎报告说:一旦发生普法战争,这些邦的大部分居民一定会不顾分离主义集团的影响而倒向北德联盟一边。

解除了“家内”的后顾之忧,造成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到 60 年代末期, 俾斯麦认为摘取胜利果实的条件成熟了。他怀着与法决一雌雄的心情,捕捉着诱发战争的时机。

1868 年 9 月,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往法国,王位空缺。

1870 年春,执政普里姆将军派萨拉查·伊·马萨雷多博士前往柏林,邀请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卡尔·安东亲王的长子利奥波德任西班牙国王。俾斯麦视此为刺激法国挑起战争的绝好机缘。他费尽口舌,成功地说服威廉予以接受。不料霍亨索伦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消息被西班牙报纸披露出来。消息传到巴黎,政府报纸沸沸扬扬,怒气冲冲的评论连篇累牍。外长格拉蒙特向议会发表演说:“这种行为同法兰西的利益和荣誉是无法统一的”,并表示不惜与普一战。

面对法国的挑衅,威廉却退让了。7 月 12 日,他对贝内狄德表示: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继承西班牙王位。利奥波德也跟着声明,他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请。

但波拿巴并不想就此罢休,他要继续寻衅。7 月 13 日晨,法使在德意志西部的埃姆斯竭见了正在那里休养的威廉,转达了拿破仑三世的挑衅性的要求,希望普鲁士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威廉虽感到莫大的耻辱,当即拒绝,但还是对法国大使作了安抚,表示他的堂兄弟“不会再怀有恢复这一资格的意图。”在临离开埃姆斯时,威廉又通过侍从副官通知法使:此事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当天下午,普王把与法使会谈的内容和经过从埃姆斯给柏林首相府发出了一份秘密急电。

接到普王电报后,俾斯麦把电文作了一番修改,特别是将最后一句“从长计议”的话写成“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以此蔑视的语气来刺激法皇。俾斯麦得意地对在场的毛奇和罗恩说:这个电文将起“红布对高卢公牛的作用”。当晚,俾斯麦把电文交付柏林报纸,并致电各驻外使馆,使之公诸于众,法国因此而蒙受耻辱。

7 月 14 日,正是法国国庆日①,“威廉侮辱法皇”的消息立即引起沙文主义者的愤怒“打到柏林去”、“普鲁士忘了耶拿”等的叫喊声响彻巴黎。15 日,法国议会批准战争拨款。高卢公牛真的被逗怒了,7 月 19 日,法向柏林外交部递交了正式宣战声明。俾斯麦政府从容应战,他的“铁血政策”推进到了高潮。

战争爆发后,普军迅速在西部法德边境集结。7 月 31 日威廉偕同俾斯麦离开柏林亲临前线指挥。普军分三路迎击法军:在摩泽尔河方面的德军由斯坦麦次率领。帕拉提纳特方面军由弗里德里希·查理亲王指挥。这两路军进窥法军要塞麦茨。在莱茵河上游太子弗里德里希指挥的德军,主要是进窥斯特拉斯堡。

法国原计划迅速推进到美因河,把南德和北德分割开来,并促使奥地利加入反普战争,一举打败普鲁士。但开战才半个月,普军便挫败法军急速侵入德国的战略计划,转入进攻,使法军处于挨打地位。8 月 4 日、6 日,普军越过边界,在维桑布尔和维尔特击败由麦克马洪元帅统率的南线法军,迫使麦克马洪离开阿尔萨斯。8 月 6 日,普一、二军团在施皮歇恩高地会战中, 击败由巴赞元帅统率的北线法军。8 月 16 日,普军成功地阻止了法国莱茵军团从麦茨的撤退!并截断了它的退路。8 月 18 日,在格拉费洛特和圣普里再败巴赞军,随后将其团团围困在梅斯要塞。麦克马洪奉命驰援,又被普军阻截。普军将其逼到色当展开决战。法军惨败。傍晚,拿破仑三世派人呈信威廉,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手中”。9 月 2 日,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连同 10 万军队,418 门大炮和无数军需辎重都落入普军之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丧钟敲响了。9 月 4 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帝制,宣布共和, 成立以特罗胥为首的国防政府。普军长驱直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普鲁士的防御战争遂蜕化为掠夺战争。9 月 19 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民族情绪高涨,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 月 27 日,巴赞率军投降。1871 年 1 月 18 日德意志帝国成立。28 日,德法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正规军武装被解除。

3 月 18 日,巴黎工人革命,随之建立公社政权。俾斯麦一方面表现了对工人革命的仇视;另一方面又利用这“红色梦魇”要挟凡尔赛让出更多权益。为了换取普鲁士扼杀巴黎公社的剌刀,梯也尔政府终于不惜丧权辱国,与俾斯麦签订了最后的和约。

5 月 10 日,双方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

东部连同战略重地麦茨要塞并入德国;法国赔款 50 亿法郎,在凡尔赛政权恢

复后 30 天支付 5 亿,年底支付 10 亿,1872 年 5 月 1 日前支付 5 亿,余 30

亿于 1874 年 3 月付完,所欠款项法政府应付 5%的年息;在赔款付清前普军继续驻守法国领土,一切供养费用由法国负责。

俾斯麦这次对法国的惩罚就不如 1866 年对奥战争那样宽容了。他如此掠夺,消弱法国,在欧洲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恶名昭彰的印象,成了各大国统治集团嫉恨和恐惧的对象。恩格斯说:俾斯麦掠夺法国,“在这里他就犯了他的第一个大错误”。俾斯麦这个一向善于从欧洲局势考虑德意志问题的精明容克对掠夺法国引来的外交上的严重后果,当然是一清二楚的。但,一想到德意志帝国这个初生儿的日后命运,他就只好顾此失彼了。因为:第一,同

① 尽管第二帝国政府禁止庆祝大革命的节日,但人民每年还是自发的举行国庆活动。

法国睦邻,绝不可能。在俾斯麦看来,普法战争“仅只是德法之间将要发生的许多次战争的第一次”,因而必须充分利用这次战争的胜利把与法为邻的西南边界“修整”得最不利于法国而有利于德国的地步。实质上,俾斯麦的防患法国是幌子,抑制德帝国称霸中欧的对手才是他的真意。第二,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法德双方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国人可据此保有一块从西南部进攻德国的前哨阵地。德国人占有它,则可掌握孚日山脉(南)和阿登山脉(北)之间的大平原——“孚日空隙”,在最好的作战方向上进击巴黎。俾斯麦是在为将来的法德战争创造最有利的战场。第三,南德诸邦的离心倾向仍十分严重。这里多信奉天主教,反普情绪很激烈,是刚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最薄弱的一环。它紧连法国,终是隐患。因此,从政治上考虑,俾斯麦也认为必须将法国人挤到孚日山脉的另一边,使一河(莱茵河)一山(孚日山脉)把这个不可靠的地域隔开来。第四,从国内政策的需要考虑,60 年代高涨的德国工人运动使容克资产阶级极为忧虑,俾斯麦竭力想强化军事官僚机器,尤其是加强军国主义统治。因此,他有意激发对法关系的紧张状态,左邻有一对血红的眼睛死盯着德国,这“民族威胁感”就使他有足够的理由来实现其对内政策。

打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德意志最终结束了民族分离的状态,一个统一的德国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