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后发而又缓慢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德意志与欧美先进国家拉开了很大的
距离。以致于当英、美、法工业生产中机器轰隆作响的时候,德意志仍处在工场手工业的初级阶段。随着历史巨轮的向前滚动,进入 19 世纪头 30 年, 德意志也积累了在工业领域中进行深刻变革的基本条件。首先是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及拿破仑统治对德意志封建关系的打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的改革,这些都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20 年代末,德意志出现了大批集中的手工工场中心。棉、麻纺织业集中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集中在莱茵河左岸地区。地区的分工和工场内分工的精细,使生产工具趋于专门化,使更多的工人掌握熟练的技术,为采取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农奴制改革大大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农民为取得份地和人身自由付出了巨额的赎金,容克地主纷纷转向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工业企业因此有了雄厚的货币资本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第四,广泛利用和吸取英国机器和外国的新技术。随着 1783 年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在德国安装,1825 年英国宣布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到 1831 年,德意志已有千台以上机械棉织机。此外,拿破仑战争时推行的大陆封锁政策,以及战后普鲁士政府被迫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也都直接刺激了德意志工业的增长。不过,在诸多因素中,关税同盟的建立,才真正引起德意志工业领域的大变革。
从 30 年代起,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循着常规,它也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特别表现在与农民关系密切的麻、毛纺织业上。麻纺织业尽管多为农民的家庭副业,专业的麻布织匠为数不多。但由于发展快,需求量大,变革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的要求也更迫切,出现了例如西里西亚、威斯特伐利亚等用机器生产亚麻布的核心地区。1839 年,普鲁士境内已有 11 个亚麻纱工厂。当然,应用的机器仍是小型的、简单的、手动的,掌握这些机器的多为以纺织为副业的手工业工人。继麻织业之后毛纺织业也采用了机器。30 年代初, 普鲁士共有毛织机 2.2 万架,到 40 年代中,普鲁士的毛纺织业已有 45 万枚机械纱锭。由于生产精美呢绒的需要,毛纺织工厂迅速增长,家庭作坊日渐衰落。1846 年,全德的毛纺织机只有 12.6%为家庭副业所拥有。由于德意志很少生产棉花,棉纺织业所需的原料,主要是从英国进口,因而德意志棉纺织业发展缓慢。不过,这也使棉纺织业较少受到行会等旧关系的掣肘,较易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所以德意志的棉纺业一开始就使用机器生产。1836 年, 关税同盟区有 62 万纱锭,1846 年增至 75 万,共有纺纱厂 313 个。棉纺织业集中在萨克森、普鲁士、巴登、波斯米亚和下奥地利。萨克森的开姆尼茨在当时有“德国的曼彻斯特”之称。
德意志的冶铁业一直沿袭古老的传统,即用木炭熔矿和手工操作,丰富的煤资源却沉睡地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状况也随之改变。用蒸汽机征服矿井,焦炭取代木炭,推动和刺激了采煤业的革新。40 年代,已运用机械采煤,并采取了资本主义的公司经营方式。亚琛、萨尔、鲁尔和西里西业等煤矿中心形成了。煤的产量扶摇直上,1825 年,普鲁士年产 110 万吨煤, 1846 年增至 320 万吨,到 60 年代初,已达到 1900 万吨,全德超过 2500 万吨。由于铁路建设和机器制造的需要,推动了冶铁业革新,焦炭高炉和搅炼法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铁的产量。1837 至 1842 年间,普鲁士年产铁不足10 万吨,1850 年翻了一番,1860 年达到 50 余万吨。
国家长期的分裂割据,使德意志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振兴德国经济, 首先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由于英法等国在 30、40 年代已兴起铁路建设高潮,
铁路获利又甚丰,加上各邦政府认识到铁路对经济、军事的特殊意义而大力鼓励和支持,所以同英国不同,德意志工业革命很快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1835 年,德意志建成第一条铁路,从纽伦堡到富尔特, 全长 6 公里,使用蒸汽机车,15 分钟走完全程。到 40 年代中,全德已建成
20 条铁路,全长 2000 多公里。全国出现了四大铁路交通中心:北德和中德以柏林为中心,下莱茵区以科隆为中心,莱茵—美因区以法兰克福为中心, 巴伐利亚以慕尼黑和纽伦堡为中心。1849 年。普鲁士以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业的蒸汽动力相当于全部蒸汽动力的 56%。尽管30—40 年代德意志的铁路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大城市之间的主干线,彼此很少衔接,支线很少,更谈不上形成铁路网。但铁路建设直接带动了采矿、冶金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对加速德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梅林说:“铁路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它开发了德国地下煤铁矿藏的财富,因而大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当然,30 年代开始的德意志工业革命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处在初期阶段。首先,全德范围内,作为工业革命得以持久稳固开展标志的机器制造业还很微弱。例如,40 年代初,全国 245 辆蒸汽机车中只有 38 辆是国产的, 其余均来自外国。其次,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还不是工厂,而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1843 年前后,工厂工人不足 70 万人,而仅仅普鲁士手工业者就有 84 万人,工场工人 55 万人。再次,德意志依然是一个农业国,
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是农业,时至 1849 年,关税同盟地区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 70%以上。尽管如此,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德意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一个大变动。
19 世纪 50—60 年代德国工业革命进入大规模开展的阶段。工厂制度在棉纺织业中获得统治地位,1843—1861 年,仅莱茵—威斯特伐利亚一地,纺锭数目就从 11.1 万个增到 29.9 万个。1850—1870 年的 20 年中,全德棉花
的消费量从 1.8 万吨增至 8.1 万吨。在丝织业、麻纺织业、毛纺织业方面,
工厂制也占了优势,直至 40 年代末,羊毛还是德意志主要的输出项目,到
50 年代末,德国的羊毛已不敷自己工厂所需了。蒸汽机普遍使用,普鲁士 1843
年有蒸汽机 863 台,1852 年 2832 台,1861 年 8669 台。全德的蒸汽动力 1850
—1870 年由 26 万匹马力增至 248 万匹马力。1837 年创建于柏林的波尔锡希蒸汽机工厂,1866 年时已经有工人 1600 人,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之一。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业,1846—1861 年间,德意志的机器制造业就由 130
家增至 300 家。60 年代初,机器制造业工人达 9.8 万人。
重工业迅猛发展。采矿、冶炼、机器制造等生产资料工业部门,随着轻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从 1860—1870 年,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 33%,1850
—1870 年,煤产量从 670 万吨增至 3400 万吨。冶炼业由于焦煤的广泛运用和新技术的采用,使黑色工业急剧发展。1850—1870 年,生铁产量由 21 万吨增至 139 万吨。诚然,这个时期德国重工业的发展直接与军火工业的发展有关,但必须看到,德国工业革命过程中,是较早地把注意力移到重工业的发展上,这直接影响了工业结构。
铁路建设掀起新高潮。德国的第一条铁路是在 1835 年 12 月建成通车的,
从纽伦堡到富尔特,全长 5 英里。之后,由于铁路赢利高,资本家竞相投资, 加上各邦政府为了军事目的,也纷纷拨款铺设铁路,这不仅使铁路建设有了资金的保证,而且因政府的干预而使线路的地价大大降低。50 年代,一英里
铁路的建造成本,比利时是 1.65 万英镑,英国为 3—4 万英镑,而在德国则不到 1.1 万英镑。50 年代,德国较大的邻近城市间的铁路线彼此不相连接。从 1860 年起,主要的铁路线已连接起来,并开始形成有主干和支线的铁路
网。1850—1875 年,铁路长度由 6044 公里增至 2.8 万公里,机车增加了 7
倍,货车车厢增加了 11 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 19 倍。1850 年平均每 100 平
方公里有 1.1 公里铁路,1870 年则达 3.6 公里。
商业信贷业日益增长。国内零售商业网形成,大百货店纷纷出现。商品流通的发达可以从纸币流转额的增长得到佐证。1846—1850 年间纸币流转额不超过 573 万马克,1870 年则达 4.3 亿马克。对外贸易的总额,1850—1870
年增长了 2 倍。1870 年的外贸周转额达 42 亿马克。更重要的是进出口的结构起了根本性的变化。1850 年之前,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谷物、羊毛、木材等原料),进口的是棉纱、机器、金属等制成品;现在输出的是机器、金属制品、皮革制品、棉毛织品、化学产品和甜菜糖等工业品,进口的则是棉花、羊毛、生皮革、矿石和小麦、大麦等工业原料和农业品。
由于德国的资本原始积累缺乏外部来源而显不足,因此在动员国内资金为大工业提供最需要的资本方面,银行的作用格外突出。19 世纪前半期,银行多为小型的独资私人银行。现在,股份银行已普遍兴起。1850—1870 年仅普鲁士就有 20 家股份银行,拥有资本 9470 万马克。德国一些大银行均创办
在这个时期。贴现公司 1851 年创立,拥有资本 3000 万马克。达姆斯塔特工商银行(1853),1710 万马克。柏林商业公司(1856),1680 万马克。德意志信贷银行(1856),2400 万马克。德意志银行(1870),1500 万马克。在银行直接参与和协作下,股份公司也大大发展。1851—1870 年间,仅铁路就有 20 个股份公司,通过出售股票筹集了 17 亿马克。在这 20 年间,普鲁士在
矿山开发、冶金、保险、铁路等业中产生了 295 个股份公司,资本达 24 亿马克。
总之,19 世纪 50—60 年代,是德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工业化的趋势已明朗了。工业产量 50 年代增长了一倍以上,60 年代又增加了 27%。到1870 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额中所占比重已达 13.2%,超过法国,开始跻身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恩格斯指出:德国这“二十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德意志维持封建统治已为时代所不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