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同盟和三皇协定的恢复

柏林会议以后,欧洲的外交格局发生新变化。此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德俄关系骤然紧张。

俄国把在柏林会议上被迫吐出口中食归咎于德国为了奥英的利益而出卖了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抱怨说:柏林会议是一次“俾斯麦侯爵领导下的欧洲反俄联盟”。自 1870 年以来亚历山大二世一直期望德国会对俄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态度作出酬谢,但他非但没有得到,相反,在俄国困难之时德国却落井下石。这简直是“忘恩负义”!莫斯科报刊发动了对俾斯麦的猛烈攻击。德驻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 1878 年夏向柏林报告,强调沙皇对德国政策,特别是对首相已“日益不满”。俄国外交当局竟然要求东方问题委员会中的德国成员,在诸如巴尔干的邮电管理制度、边界争论、锡利斯特拉大桥的位置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上,跟随俄国一起投票,粗暴地胁迫德国同俄国一起对奥地利持敌对的立场,并进而警告:如德国拒绝,“就必须最终承担由此引起的使两国关系恶化的一切后果。”俄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把军队的平时编制扩大到近 40 万人,同时加强波兰境内的许多军事设施。这无疑是针对德奥两国的。

此外,经济上的矛盾也是造成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的重要因素。70 年代开始的世界农业危机,加剧了抢夺粮食和原料市场的斗争。俾斯麦政府为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于 1879 年 1 月,以兽疫盛行为理由,禁止俄国牲畜进口。继而又对农产品征收进口税。这使依靠对德出口畜物和谷物的俄国地主大为不满,加剧了俄国国内的反德情绪。与此同时,俄国的资产阶级也因德国的工业品在俄占有优势而忿懑,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沙皇应此要求,从 70 年代后半期起,转而采取强硬的,而且逐年加剧的保护关税制度。于是,俄德关系日趋恶化。哥尔察可夫和俾斯麦放纵各自国内报刊,彼此大张挞伐。

1879 年 8 月 15 日,亚历山大二世致函威廉一世,谴责俾斯麦对俄国采取“系统的敌对行动”,恐吓“此事后果对贵我两国都是极其有害的”。事态发展已使俾斯麦越发感到,三皇体系已趋破裂,必须调整德对俄的政策, 建立新的外交联盟,以防止再次出现的被动局面。

8 月 24 日、31 日、9 月 5 日、7 日,俾斯麦在休养地加施坦因,就沙皇的信连续四次以备忘录的形式给威廉呈奏折,阐发他此时外交上的策略思想:(1)俄国是德国推行中欧政策的不可靠的同盟者。(2)同奥地利建立新的同盟。(3)同英国取得谅解,寻找德国立足中欧的新的平衡器。

威廉皇帝执意反对他的首相的这个新方针。对他来说,自反拿破仑战争以来同俄国建立的这个友谊是他先王的“神圣遗产”,同沙皇破裂,这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对俾斯麦的反俄联奥建议置之不理。

但俾斯麦并不因为德皇的反对而沮丧,他继续走在已选择了的道路上, 由巴伐利亚贵族霍因洛厄从中调停,说服威廉让步,同意与奥缔结军事同盟。皇帝提出条件,不该针对俄国,而应是针对法国。 9 月 21 日,俾斯麦抵达维也纳。在与安特拉西的会谈中,他试图说服奥地利缔结协定:“在它们之中任何一方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所进攻时,它们就要联合打退这种进攻。”显然是要同奥建立既反俄又反法的军事同盟,但遭安特拉西的反对。维也纳只想建立一个针对俄国的同盟,却不愿意负有反对法国的义务。尽管如此,俾斯麦还是接受了安特拉西这个降低了价值的同盟方案。为排除德皇的反对,俾斯麦从维也纳返回后,于 9 月 26 日召开了普鲁士内阁大臣会议。经他的煽动,会议一致同意,若不与奥结盟,全体阁员辞职。10 月 3 日,担心会失去自己的首相和整个普鲁士政府的威廉被迫让步,10 月 5 日,同意签订德奥军事协定。

1879 年 10 月 7 日,安特拉西和德国大使赖斯在维也纳签订德奥同盟条

约(1888 年 2 月 3 日初次公布)。规定:盟国之一受到俄国进攻时,另一方应以“全部军事力量”给予援助;缔约国一方“遭到另一个国家进攻”,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则上款内容自行生效; 缔约国双方对本条约“应保守秘密”;条约的期限“暂定为批准日后 5 年”①。不难看出,德奥同盟条约的矛头所向是俄国及其盟友。但俾斯麦却竭力加以掩盖。他在为威廉起草的致亚历山大的信中,报告了德奥缔约的消息,却隐去条约的真实内容,当首相从维也纳返回加施坦因休养地回答俄使询问时, 竟把他的维也纳之行诡称是为了警告奥地利不要对俄国抱任何敌对情绪。

必须指出,从大陆政策的整体思想看,俾斯麦既不想公开同这个东方邻国彻底决裂,也不愿意把自己套在奥匈帝国争霸巴尔干的战车上。他暗里亲奥疏俄,明里却打算继续维持三皇体系。不过,这一次俾斯麦要的是“曲线政策”的手法,即示好英国,逼俄靠拢。

就在柏林同维也纳频频接触、洽谈结盟的时候,1879 年 9 月 26 日,俾斯麦指使德驻英大使明斯特于休亨顿会晤英相比康斯费尔德就关于在俄德冲突时“英国将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进行磋商。比康斯费尔德误为俾斯麦想缔结“英德联盟”,因而给予模糊的回答。其实,俾斯麦并无与英结盟的念头,他此举被称作是一次“宣传活动”,是做给俄国人看的,旨在使沙皇意识到德俄关系恶化,德英靠拢了。

此时的沙俄内外交困——国内形势紧张和财政枯竭,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整个南方一直处于英国的军事威胁之下(筹建中的黑海舰队一直到 1885 年第一批战舰才下水)。沙皇正欲离间英国同它的潜在盟国的关系,

① 1883、1902 两次续订。1902 年续订时规定,缔约国之一未在两年前通知废约,该条约就继续有效。这个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并通过同维也纳和柏林重修旧好的方法来寻求摆脱孤立的出路。德奥同盟及柏林——伦敦来往频繁的消息传来,亚历山大二世格外警觉。他立即行动, 向威廉表示,完全理解德奥需要保持的友好关系,并把主张德俄亲善的沙布罗夫从内定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改任驻柏林大使。

俄国果然靠拢上来了。9 月 28 日,即明斯特同比康斯费尔德会谈后两天, 俾斯麦在基辛根会见沙布罗夫。大使以沙皇的名义向德国首相申明,俄国今后的政策仅仅是防御性的,除了执行柏林条约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沙布罗夫并提议重新恢复三皇同盟。俾斯麦眼看他的曲线政策成功在即,遂于 10

月 8 日以比康斯费尔德政府的态度不明朗为理由通知明斯特,结束同英国的谈判。

俾斯麦重开三皇同盟的谈判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历程。他斡旋于俄奥之间,费尽口舌,协调两国矛盾,历时一年半,终使三皇协定于 1881 年 6 月

18 日正式恢复。新的协定规定:如缔约国之一和第四国作战,另两个缔约国“应对它保持善意中立”;维持土耳其的现状,三国“彼此照顾各自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利益”;承认封闭海峡的原则。

在推行与东邻结盟政策的同时,俾斯麦又把自己的外交注意力转向西南和南面,挑动法意冲突,相机扩大自己的同盟圈。他曾伙同奥地利怂恿意大利占领突尼斯,暗地里却鼓动法国去摘取突尼斯这个“已经成熟了”的“梨子”,终于导致意法反目。1881 年 5 月,意大利敌不过法国而向柏林讨救兵时,俾斯麦又轻易地获得了一个盟友。1882 年 5 月 20 日,德奥意三国同盟在维也纳签字,彼此协定在对付俄法时互相援助。俾斯麦虽不怎么青睐意大利,但正如他所说的:“只要在阿尔卑斯山冈上出现一个打三色旗的意大利鼓手”,就可大大减少陈兵德国边境的法军实力。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的欧洲结盟体系达到了高峰。

这样,自 1879 年以来,俾斯麦又大展其外交才能,踌躇满志地为德意志帝国谋求立足欧陆的天地。他通过德奥同盟紧紧地把哈布斯堡君主国拴在德国的一边,通过恢复三皇协定成功地为自己保留了通往彼得堡的道路,又通过三国同盟有效地确保了西南边境的安全。这一切,使东方危机和柏林会议上一度失去平衡的大陆政策,现在又滑行在它原来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