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德意志联邦

萨多瓦战役后,普军通往维也纳的大道已打通了。威廉国王和他的将军们劲头十足,要进军维也纳,要在哈布斯堡的京城提出和谈条件,要完成祖辈的未竟之业。但,俾斯麦却唱起低调来。7 月 10 日,他叫驻俄公使向亚历山大二世保证,结束这场战争,普鲁士的条件仅此二项:改革德意志联邦、最终解决石—荷问题和把奥地利从德意志排除出去。只要奥地利接受这些条件,他立即“向左后转弯”而“凯旋回国。”对此,为胜利所陶醉的普王责备俾斯麦是剥夺普军已得的荣誉,剥夺普鲁士胜利果实。将军们怒斥俾斯麦是在破坏“普鲁士的利剑所赢得的”东西。他们坚持进攻维也纳。

① 确切地说是在易北河和奥得河汇合处的柯尼希格莱茨要塞西北约 12 公里处。

对这种鼠目寸光之辈的荣誉感,俾斯麦大为恼火,此时彻底摧垮奥地利, 其结果不是壮大而是削弱普鲁士,不是有利于而是大大有损于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首先,继续战争正中拿破仑三世的下怀。普军再向前推进,可以很顺利得手。但小拿破仑正可趁此出兵莱茵、后顾之忧如何解?俾斯麦在一次军事辩论中责问将军们:“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王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 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条件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使普军“凯旋归国”,加强莱茵,使路易·波拿巴无计可施。而且在法国于 7 月 5 日出面调停的情况下,普仍我行我素,正给巴黎找到出兵干涉的口实。俾斯麦告诫威廉:“国王军队的辉煌胜利将迫使波拿巴放弃他迄今持有的保留态度(即中立政策)。”

其次,在普鲁士羽毛未丰的时候,过份削弱奥地利而刺激欧洲大国,是很不明智的。俾斯麦 7 月 7 日在给他夫人的信中写道:“我有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要做: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光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三个憎恨妒忌我们的强国。”将苛刻的条件加给奥地利, 逼使它没有退路,会使它成为“法国或其他敌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时给奥地利体面地结束战争,普奥两国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对付欧洲大国的时候还有拉手的可能。俾斯麦就是这样盘算的,他说:“我们应当保留使我们现时的对手再度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应当把奥地利看作是欧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还有,奥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时候,此时进军维也纳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这个正统主义的国度引起革命,这将极大地动摇普鲁士这个中欧君主国。反之,不使奥地利屈辱,避免伤害其民族感情,于日后改善两国关系是极为有利的。俾斯麦说:不应在“对手身上留下难以平息的感情”,“普军得意洋洋地进入敌国首都,自然会给我们的士兵留下愉快的回忆”,但“它将会在奥地利的自尊心上留下伤痕⋯⋯在我们未来的关系中增加不必要的困难。”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麦竭力阻止进军维也纳,甚至不惜以辞职相威胁, 终于迫使国王屈服。威廉御笔批道:“因为我的宰相要在我面对敌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丢掉我”,所以“在维也纳的大门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俾斯麦明智地插剑入鞘,竭力避免以拿破仑式胜利进入维也纳,为德国的最终统一和日后的国际事务中保留了“欧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7 月 22 日,普奥签订停战协定,8 月 23 日正式签订布拉格条约。俾斯麦确实宽大为怀:奥地利帝国的领土除威尼斯让与意大利外,不割一地;石、荷一切权利归普;奥地利承认“没有奥地利帝国参加的新的德意志组织”, 德意志联邦解散;奥赔款 300 万英镑,普鲁士保证在条约批准后,三个月内将军队撤出奥地利。普奥战争就这样以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而结束。因为这次战争前后仅进行了 7 周,史称“七星期战争”。

普奥战争结束后,原站在奥方的北部 4 邦——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被并入普鲁士版图。普鲁士王国从此连成一片,领土增至

34.7 万平方公里,人口 2400 万,占全德的 1/3。资产阶级在俾斯麦为他们争

得一个比以前更统一的德意志市场,得到了经济上的好处后,便对丧失政治权利也不再计较了。持续了 4 年的普鲁士宪法纠纷结束了。恩格斯说:在波希米亚战场上,不仅奥地利,而且德意志资产阶级也输给俾斯麦了。新选举的议会,进步党遭到失败,绝大部分党员分裂出来后建立民族自由党,成为俾斯麦的支柱。9 月 3 日,议会以 230 票对 75 票的多数通过法案:免于追究

未经议会同意而拨款的责任。议会还向普王主动建议,奖给俾斯麦 40 万塔勒

(他用这笔款购买了波美拉尼亚的瓦尔青领地)。

1867 年 4 月,通过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由美因河以北 24 邦国(包括 3 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在法律上得到确认。普鲁士在北德联邦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