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叙任权之争

用封君封臣关系和封建等级制度维系封建统治,意在使封建主内部保持和谐一致。然而封建主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势的斗争并不能消除,而且愈来愈激烈。世俗贵族利用采邑的世袭权从国王那里取得越来越多的权益。他们通过驱使农民开垦土地、修筑城堡发展城市、建造修道院,强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独立的政治地位,并竭力削弱王权以加强这一独立性。

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1039—1056),不断发生诸侯反对中央王权的敌对行动。亨利三世死后,1073 年在萨克森又爆发了反对亨利四世的贵族骚动。诸侯的反抗活动还从罗马教廷找到了强有力的同盟者。

在德意志封建化过程中,罗马教皇拥有给德皇加冕的特权,德皇则力图控制教皇和教会,而地方封建主为扩大权势,又往往借助教会的力量来削弱王权。这种矛盾斗争是德意志长期分裂的重要原因。从奥托一世起,德意志皇权处于极盛时期,完全控制了罗马教廷,教会主教由皇帝任命。10 世纪初, 起自法国的、冲击世俗权力统治的教会改革运动传遍欧洲各地。反对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的声势日甚一日。11 世纪中叶以后,教会势力增强。1073 年,红衣主教团乘德意志内乱之机,推选一意大利人为教皇,称格雷戈利七世。1075 年,新任教皇颁布敕令,宣称: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罗马教廷有权罢免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甚至皇帝,违者严惩。同年 12 月,格雷戈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如果不服从教皇命令,将受到逐出教会、废黜王位的惩罚。这样,两个封建大头领,教皇与皇帝,为了争夺主教叙任权(授予主教和修道院长以封地和职权的权力)进行了长达 50 年的斗争。

对德意志皇帝来说,授圣职权恰恰是王权的一个支柱。丧失这一权力, 意味着丧失对教会诸侯的统治和对帝国的主宰。于是,亨利四世采取激烈行动予以回击,1076 年 1 月,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格雷戈利七世。在给教皇的信中,他言辞激烈地斥责道:“我,亨利,以上帝恩宠加身的国王及全体主教的名义,向你奉告:下台吧!下台吧!在时代洪流中毁灭吧!”然而,此时的德意志皇权已今非昔比。国内诸侯反对派站在罗马教廷一边,拒绝为被开除教职的君王效力。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亚公爵甚至筹划推选新王。面对罗马教廷和诸侯公爵的强大压力,亨利四世屈服了。1077 年 1 月,他轻装简从去意大利北部的卡诺沙城堡,身披罪衣,跣足立地,卑躬屈膝地在风雪中等候三天,恳求教皇宽恕。终于亨利作为一个忏悔的罪人得到了格雷戈利的赦免,准予改正错误,重新行使德意志王权。1084 年亨利

四世复以武力驱逐格雷戈利七世,另立教皇。此后双方斗争不息。亨利五世时双方和解,1122 年双方签订《沃尔姆斯协定》,皇帝放弃对教会的统治。教会诸侯和世俗诸侯利用教皇与皇帝之间的矛盾,竭力牟取自己的权

益。他们趁机扩增产业和权力,并积极争取对国王的推选权。主教叙任权之争意味着德意志皇权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增大。而帝国对意大利的征战则更加剧了这一倾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