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急速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摩洛哥危机

20 世纪初非洲是列强再瓜分的一个对象,也是外交场上进行政治交易的

一个筹码。1904 年 4 月,英法协定,均衡了两国在北非的权益,英控制埃及, 法“维护”摩洛哥。次年 2 月,法在英的支持下,提出一个“突尼斯化”的改革计划,试图将摩洛哥变成像突尼斯那样完全从属于法国的殖民地。然而1880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有法、德、英、西等 14 国参加的国际会议, 订立公约,规定,在摩洛哥境内不得授予任何一个外国以任何优先权。德国本来对自己在非洲所得的一小杯残羹已是愤愤不平,早就想改写非洲的殖民地图。英法此举更激起德国的强烈不满,最终酿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 年 3 月 31 日,威廉二世“地中海旅行”抵达摩洛哥的丹吉尔港,

① 1871 年俾斯麦在法国的战争赔款中提出 1.2 亿马克兑成黄金,储于施潘道要塞的朱理安钟楼内,以作战争储备金。

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发表了言词激烈的演说:他准备保卫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并且懂得应该怎样保卫德国的权利,希望法国能尊重德国的权利。紧接着,标洛建议,所有马德里条约的参与国举行会议,按“门户开放”、“一视同仁”原则调整各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当法国犹豫不决时,德国又加大压力。以战争相威胁。柏林向巴黎发去信号:“如果法军越过摩洛哥边境,德国也就立即越过法国边境”,警告法国“不要玩火”。标洛甚至准备缔结德

——摩同盟。

其实,威廉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想在摩洛哥纠葛上给实力较弱的法国一点脸色看,再施以利益,诱使法国脱离英国而依从它;同时,又利用日俄战争,俄军陷入困局拉拢俄国,从而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反英大陆联盟。初始,此举确有成效。法国被逼得节节让步,俄国因海军在对马海峡覆灭而愿意靠拢德国,签订了比约克条约。岂料,局势急转。英国跳出来撑了法国的腰。伦敦警告:不许 6000 万人的德国对 4000 万人的法国进行战争威胁。5 月 24 日,英法交换正式文件,约定:如法遭到侵略,英就准备同法一起采取必须采取的措施。俄国方面也因为美国从中斡旋而从战争中解脱,于 8 月签订了结束日俄战争的朴茨茅斯条约。比约克条约成了一纸空文。德国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论,德国是难于应付战争局面的。威廉二世在 1905 年除夕给标洛的信中写道:1906 年“进行战争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炮兵和步兵都刚开始重新装备;许多作战工事和炮兵阵地尚未完成;社会民主党反战,国内无法招兵。因此,他严令首相:“尽一切可能,无论如何要避免作出战争决定”。面对英法俄的一致行动,德国只好软了下来。威廉故伎重演,罢免了总参谋长施里芬,以此推卸了事。1906 年 1 月举行马德里条约参加国会议,英、俄、美、意均站在法国一边,德国除了奥匈有气无力的支持外,十分孤立。根据签订的阿耳黑西拉斯条约,法国仍保证其在摩洛哥的优势,德国一无所获。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就这样平息了。但德法在摩洛哥的冲突并未结束。正像 1909 年接任帝国首相的贝特曼·霍尔维格(1856—1921) 所说的:摩洛哥在我们与法国的关系上,“是一个继续溃烂的创伤”。

阿耳黑西拉斯条约之后,德法都加紧向摩洛哥渗透和扩展自己的势力, 摩擦时有发生。尽管双方于 1909 年 2 月又达成协议,协调它们在摩的利益, 但终是面和心不和,不久,又发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 年 4 月,摩洛哥首都非斯郊区爆发起义,法国以“保护臣民”为借

口于 5 月出兵占领非斯。7 月 1 日,德国炮舰“豹”号开抵阿加迪尔。

威廉和他的外交幕僚们满以为,这豹子一跳,就能安心等待法国的补偿了。 7 月 15 日,柏林向法国大使亮了底:德国必须得到整个法属刚果。法国为德国的胃口如此之大而愕然。就在这当头,英国却直接了当地警告柏林: 英国不允许德国在直布罗陀之滨立脚。7 月 21 日,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发表公开演说。他声明:英国“愿作重大牺牲以维护和平”,同时,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

同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一样,柏林当局耍的还是军事威慑的把戏,德国根本没有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威廉一开始就动摇不定,贝特曼私下透露:“将 ‘豹’号派往阿加迪尔,看来是一种冒险的策略”。因此,面对英国的干预, 德国插剑入鞘了。贝特曼赶忙声明:“我们从来没有想在摩洛哥夺得土地”, “我们正在和法国讨论摩洛哥问题,英国的利益还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经

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协议后,11 月 4 日签订德法协定,德承认法在摩洛哥的特权,作为交换条件,德取得法属刚果的一小部分,那就是把德属喀麦隆同刚果河连接起来的两条窄长的沼泽地。结果,德国在军事上、外交上付出的巨大代价换来的却是“一堆池沼”。

两次摩洛哥危机表明后起的德国帝国主义再瓜分世界的急切心理,充分反映了国际关系舞台上,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水火不相容。国际局势也因列强的角逐而日趋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