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德和普鲁士起义
1808 年夏爆发的西班牙起义,开始了欧洲人民反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1809 年 4 月初,维也纳当局在爱国者的推动下,对法采取军事行动,反抗拿破仑的压迫。与此同时,被并入巴伐利亚的罗蒂尔农民起义,支援奥地
利,拿破仑调重兵镇压,5 月 13 日,维也纳宣布投降,10 月 14 日签订申布龙和约。奥地利割地、赔款、裁军,被贬为一个欧洲的二等国。
1810 年底,拿破仑又将北德的汉诺威、汉撒城市等大片地区吞并,法兰西国旗直插波罗的海之滨。北德各邦人民在爱国军官、贵族的领导下,纷纷起义。起义的主力是军人,但都是小股分散的部队,普鲁士的起义则有着广泛的人民参加,有力地打击了法军。
早在奥地利准备起事时,施泰因、格奈森瑙就提出发动北德武装起义, 瓦解拿破仑在这里的结盟体系。沙恩霍斯特甚至动议,同东方强国沙俄联手, 发动民族大起义,抗击法军。在哈登堡的支持下,沙恩霍斯特于 1811 年 10
月动身前往彼得堡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当普王再次向拿破仑屈膝,于 1812
年 2 月与法缔约后,深感耻辱的爱国人士立即弃职离开了普鲁士。施泰因、克劳塞维茨去俄国,格奈森瑙去英国。他们在国外继续活动,积极谋划民族解放战争。施泰因在彼得堡组织了一个德意志委员会,格奈森瑙努力沟通与英国的关系,前柏林总监格龙纳图力图在布拉格组织反抗力量给法军以背后一击。1812 年 6 月—10 月,拿破仑侵俄惨败,普鲁士各界趁势掀起了民族解放的热潮。
首先树起义旗的是普鲁士将领汉斯·大卫·冯·约克(1759—1830)。他是支援前线法军的普军指挥,在率部从波罗的海撤退的途中,于 1812 年
12 月底未经普王授权,毅然同一支由克劳塞维茨为顾问的俄军达成协定,宣布普军保持中立。此举导致了普法的决裂,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德的民族解放战争。1813 年 1 月,施泰因以沙皇代表的身份到东普鲁士,会同约克一起组织该省的反拿破仑斗争,并根据克劳塞维茨的建议筹建一支 2 万人的地方武装。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流席卷整个普鲁士王国。在沙恩霍斯特领导下的军备委员会号召组织志愿狙击兵部队,取消一切免服兵役的规定,宣布动员。迫于形势,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于 2 月 23 日发布义务兵役制的命令,
2 月 28 日同俄军最高司令官库图佐夫签约结盟,商定俄普双方各派 15 万人
和 8 万人共同作战反对拿破仑。 3 月 16 日,普鲁士向法国宣战。次日,普王发表《告我人民》书,呼吁人民通力合作,解放祖国。这样,普鲁士人民的爱国运动就同政府的组织领导融合在一起了。全德各地,青年大学生踊跃参加志愿狙击兵团,17 岁到 40 岁可服兵役的人被编入地方武装。民族运动开始越出边界汇成巨大的洪流,“哪里有人说德语,那里就是德意志”,成了人们的共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德意志土地上开展起来。从3 月起,汉堡、德累斯顿、不来梅、奥尔登堡、索林根、埃尔贝费尔德等地都燃起民族起义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