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通过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形形色色的生物千姿百态,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以及它们的行为等都是生物学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相联系的原则,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才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获得较强的观察能力。具体地说,观察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主方面:(1)观察的全面性。即要毫不遗漏地观察到所要观察的所有生命现象及现象的各个方面。如在指导学生观察青蛙受精卵孵化过程时,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每天的观察和记录,不仅观察到了受精卵发育成蝌蚪以及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整个过程,还观察到了蝌蚪消失外鳃,长出四肢、褪掉尾等变化及受精蛙卵动物极和植物极的位置和颜色的细微差异等。(2)观察的敏锐性。体现在能否发现稍纵即逝的生物学
现象。如在指导观察青蛙的心脏搏动实验的时候,让学生在心房心室的活动中,区分出心房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交替变化。(3)观察的深刻性。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摒弃那些浮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有选择地抓住主要的观察目标,特别是那些比较隐蔽的,不为人所注意的现象。如在指导学生做“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时,我不仅让学生测定出了骨的成分,即骨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还让学生对幼龄猪和成年猪的肋骨中各成分的比例也作出了测定比较。通过测定,同学们发现幼龄猪的肋骨中有机物的含量果然超过了三分之一,无机物的含量则少于三分之二。这还有利于他们理解少年儿童的骨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这一特点,便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卫生习惯。
观察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的。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如标本、模型、挂图、活的生物体等。有些观察材料由于受季节的限制,就需要事先培养和保存好, 做到有备无患。第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每项观察都应有明确的目的, 采取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进行连续观察,通过对比和归纳,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