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探索式教学中 “实验研究与探索”

山东寿光实验中学 刘学英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养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过程探索式”教学实验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实验的开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依据不同特点要求,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 开设实验,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下面我们就把“过程探索式”教学中, 对教学实验进行研究,探索的情况总结一下。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我们归纳了如下几种实验设计形式:

一是演示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操作与思考,要求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其中对于一些容易操作,时间短,效果明显的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或操作实验。

如[演示实验]——渗透作用,设计如下: 实验:教师按图示装置安装好。

思考:烧杯中水,漏斗中蔗糖溶液液面将如何变化? 分析:A.糖溶液液面上升的原因。

B.涌透作用原理

C.典型涌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讨论:如果将漏斗中的蔗糖溶液换成 NaCl 溶液,液面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总结。

另外对于一些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实验,可采用观察实验。如[观察实验]——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设计如下:

实验:课前 2—3 天,用甲乙两个试管(甲管盛着肥沃土壤漫出液,乙管盛着蒸馏水)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

观察:两棵幼苗生长情况。

分析:造成幼苗生长状况不同的原因。结论: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二是投影,幻灯展示。通过形态,结构过程等的展示,要求学生来描述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的教学。

观察:利用投影片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图解进行展示。议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行为变化特点。

结论:教师结合图解总结有线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主要特点,染色体DNA 的变化规律,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

训练:要求学生针对不同图像,准确判断细胞分裂所处时期。

三是自身观察探索。学生或学生群体本身就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观察实验探索的对象。如性状遗传等内容的教学。

观察:课前要求学生对人的有耳垂与无耳垂,卷舌与不卷舌,双眼皮与单眼皮等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并分析本人的这些性状是否与父母相同。

思考:A.什么是相对性状(举例说明)? B.性状是否可以遗传?

C.显性性状与凶性性状有何区别

精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教师总结出性状遗传的本质,特点,及分离规律的实质。

应用:根据基因的分离规律,结合人类某些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使学生掌握不同基因型男女结婚,其后代发病率的计算问题。

四是模拟实验。通过学生简单的模拟来领会掌握所学知识。如用纸粘贴一个四分体,一个含两个单体的染色体。通过具体直观的观察,使学生理解深透,记忆长久。

五是引用课外资料。将课外资料引入课堂,组织学生来分析和探究。如能量金字塔,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教学。

六是研究实验。一些著名的实验设计和做法在中学的课堂内不可能做到,但可以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来参与研究如证明细胞膜流动性的细胞融合实验,及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过程探索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改变“先生讲弟子听”的结论式记忆型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指导细致观察,启发积极思维,设计实验操作,点播思辨分析,帮助归纳总结,形成认识结构为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这一实验课题的认识及实验研究,体会到这一研究课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科学方法的培养,是符合教育教学理论的。从教育心理学上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四个特性,情感性,启发性,促进性, 反馈性。学生具有四个特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激情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诱达思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以促进性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以反馈矫正手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探索式”教学,能使师生的特性达到完美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一年来,通过对“过程探索式”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尤其对教学实验的研究与探索,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养成了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对该课题的研究还需要继续下去,不断改进和完善,争创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