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意观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观察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高昂情绪,还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观察方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对事物的颜色、形状、气味、软硬、大小等等,充分发挥眼、耳、鼻、舌、手的感知作用。如教学《种大蒜》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看大蒜的颜色和形状,把蒜头掰开,数一数有多少瓣,再让学生把蒜皮剥掉,看一看蒜瓣是什么样的,闻一闻蒜的气味,尝一尝蒜的味道。最后让学生用小刀把蒜瓣纵着切开,观察蒜瓣内幼芽的颜色、形状,经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二是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教学《春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野、果园、池塘等处观察春天的景色。出发前,我向学生讲明这次观察的目的,通过观察各种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说说如何看到了春天,怎样找到了春天。回校后,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看到了河水解冻,柳树已经发芽,桃树开

了红花,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说看到小草已经发青,蚂蚁也出洞了; 还有的说看到人们都换上了春装,有人在野外放风筝,田里的麦苗开始变绿, 还有农民在田里干活⋯⋯。这些回答都说明同学们看到了春天,找到了春天。三是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有些物体只有让学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才能让学生准确全面地了解、认识各种物体。如我在教《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时,先是引导学生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即先看水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再看水面上的动物和植物,最后看空中的东西。这样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又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 上课时,要求学生先看叶片的形状,再看叶脉的构造,后看叶柄和颜色。这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学生对叶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现行自然课本中有一部分观察材料是当地见不到的或学生不容易见到的,这就需要选取本地相应的材料来代替。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例如教学《植物的茎》一课时, 教材中用于教学的材料在我们当地很少见到,于是我先在课堂上讲了植物茎的分类及各种茎的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在学校的花池和菜园里进行实际观察。这样同学们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作为标准,寻找出了新的材料。其中有向日葵的直立茎,黄瓜、葡萄的攀援茎,豆角的缠绕茎等。通过实地观察, 不仅使同学们记忆了课本知识,而且学以致用,用实际经验印证了理论知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小学自然课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本身也是十分有趣的,它包罗万象,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并深刻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