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愉悦的情境中,正确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巧妙设计,为学生创设探索联想的情境,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启发、诱导、开阔学生的思路,这是实现探究目的的重要途径。但最终目的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实验能力,自己动脑动手,自我设计实验,研究探索, 讨论交流,最后获取“发现”,形成技能,感受成功的乐趣。因此说,导是辅助手段,究是最终目的。导究教学必须突出以下三个环节:

  1. 定向——明确探究重点,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探究是指学生获得概念的初始阶段,材料是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合适的材料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因此第一步要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特点,确定探究的重点,师生共同精心安排有结构的材料,为课堂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实验探究,获取发现

因为学生在研讨中交流的成果,来自探究的发现,所以实验探究阶段能否成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导学生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同一自然现象设计多种实验探究。如教学

《大气压力》时,同学们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实验近十种,如用钢笔吸水, 挤出塑料雪碧瓶里的空气,然后迅速盖上盖等,从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1. 集体研讨,形成认知水平

探究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认识规律,形成概念的过程。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概括归纳出科学结论,还应进行实验验证和知识的扩展与应用。如教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学生实验探究结束后,各组同学纷纷交流,重复自己的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掰动钢尺,敲打锣鼓发声,说明固体振动能发声;有的同学将一杯水倒入另一个空杯子发现哗哗的声音,说明液体振动也能发声;有的同学吹响了瓶子说:

吹空瓶子也能发声,说明气体振动也能发出声音;更有见多识广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海上大潮,高处瀑布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那是液体猛烈撞击发出的。随着同学们的交流,大家的认识得到了升华,研讨达到了高潮, 这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联想自然界呼呼的风声、隆隆的雷声,很自然地概括出“任何物体振动都能发出声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