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区军民艰苦奋斗

1937—1940 年,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大发展的时期。

1940 年 7 月统计,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已发展到近 50 万人,

根据地人口(包括一面和两面负担粮税者)约达 1 亿人。但是,进入 1941 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扫荡”与“蚕食”,同时也由于国民党实施经济封锁和华北地区连年遭灾,解放区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降到 5000 万以下,八路军由 40 万人减到 30 万人,新四军

由 13 万人减到 11 万人,干部损失很多,财政经济极端困难。毛泽东说:当时“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①

中国共产党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政策,领导解放区军民为克服严重的困难局面而奋斗。当时相继实施的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十大政策。

(一)对敌斗争政策。针对敌人的所谓“总力战”,各解放区军民亦展开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面的对敌斗争,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封锁、反“强化治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解放区把大力发展地方游击队和民兵放在重要地位,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建立起正规军、地方游击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对敌作战, 实行“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方针。在主力部队的带领下,地方军和民兵以地道战、地雷战、交通破击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作战方式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为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从 1942 年春,华北八路军开始实行“敌进我进”的斗争方针。一是派出武装工作队和小股部队深入敌占区,发动和组织群众,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打击与分化瓦解伪军和伪政权, 变敌之后方为前线,将斗争焦点引向敌占区,以此配合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二是主力部队在敌人大规模“扫荡”开始之时,跳到外线, 即敌后之敌后,把内线广泛分散的游击战与外线敏捷果敢的进攻战结合起来。三是与反“扫荡”作战相邻的其它根据地军民向当面之敌发动进攻,以牵制敌人,策应被“扫荡”地区军民的斗争。

(二)发动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包括减租减息、三三制、拥政爱民。第一,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早在 1937 年 8 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就已正式确定下来,但没有普遍认真地执行。1942 年 1 月中共中央再次做出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要求各解放区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实行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减租额一般为原租额的 25%, 即二五减租。减息一般减到年息一分左右。第二,实行交租交息,继续保留地主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第三,对待富农,既照减其封建性剥削的租和息,又保护其资本主义性质的雇工生产,以鼓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抗日。到 1943 年,各根据地掀起了减租减息的高潮。第二,三三制,是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根据地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政权机构要由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三部分人组成,名额各占 1/3。这种三三制的人员构成,鲜明具体地体现了根据地政权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2 版第 892 页。

的民族统一战线性质,可以更好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各界民主人士都团结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周围。第三,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从 1943 年开始实行, 目的是使军队与民众、军队与政府部门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三)支持长期战争的财政经济政策。包括发展生产和精兵简政。第一, 发展生产,即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此作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基本环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规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和处理公私关系上的“公私兼顾”及“军民兼顾”的原则,发动部队、机关、学校投入生产自救,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劳动互助。中共中央等各级领导人也都身体力行,参加生产劳动。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1940 年至 1942 年,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荒地 180 万亩,增产粮食 47 万担,

消费之外尚有结余。到 1943 年,做到了丰衣足食。同时发展了工业和手工业。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紧张、频繁的战斗环境中贯彻“劳武结合”的原则, 也积极组织部队和群众发展生产。大生产运动不仅使解放区渡过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局面,为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改进了各级领导机关的作风,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和党政军民关系,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第二,精兵简政,是中共中央采纳民主人士李鼎铭的建议于 1941 年 12 月决定实行的。精兵方面,规定主力军与地方军的比例,山区为 2∶1,平原为 1∶1,某些最困难的地区,主力军全部地方化。简政方面, 要求裁并重叠机构,裁减冗员,实行合署办公。各根据地整个脱产人员不得超过人口总数的 3%。精兵简政的实行,不但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解决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而且提高了部队质量和政府机关工作效率。

(四)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政策。包括统一领导,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第一,统一领导,即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这在当时各个根据地长期被割裂,分散独立性较强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整顿三风,即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批判和纠正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时期遗留下来并仍有很大影响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股歪风,树立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其中尤以整顿学风问题,即批判和纠正主观主义思想作风,树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核心。整风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决避免过去“左”倾时期“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第三,这次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它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全党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它在中共思想建设史上树立了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构成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这次整风,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这些,就为夺取抗战胜利以至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第四,整风后期审查干部中,曾开展过“抢救失足者运动”,以“逼、供、信”的办法,把不少党员、干部打成“特务”,造成一大批冤假错案。时间不久,中共中央纠正了这一错误。 “抢救运动”虽然是在延安整风过程中发生的,但它只是整风的一个支流。 1941 年至 1943 年上半年,解放区军民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最困难的岁

月。中国共产党紧密依靠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粉碎了日寇摧毁抗日

根据地的企图,战胜了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经过这一艰苦奋斗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熟起来。不久,抗日战争即开创出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