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内战争与日本侵略

一、日本侵华与国民党政府“安内攘外”政策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把蓄谋已久的武装侵占我国东北的计划付诸实施。

早在明治时代,日本即形成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扩张政策。1927 年 4 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把这一扩张政策推向了新的阶段。这年 6

月 27 日至 7 月 7 日,田中召开东方会议,专门讨论推行侵华政策的各项事宜。田中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日本决心负起“特殊的责任”,“使之成为国内外人士安居的地方。”①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实现它独霸东北的野心。

东方会议结束后,7 月 25 日,田中上奏日本天皇,根据此次会议议定的内容,提出“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其核心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步武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而为“征服满蒙”,又必须采取“铁血主义”。

①秘密奏折把日本从侵占我国东北到称霸全世界的野心、步骤、手段完整地表

达出来。②1929 年 7 月田中下台,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既定政策并没有改变。1930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和缓解国内矛盾,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1929 年 7 月,日本关东军参谋(作战主任)石原莞尔奉命起草《关东军占领满洲计划》。同时,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及石原命人进行“满蒙占领地行政”的研究。1931 年春,关东军司令部制定《处理满蒙问题方案》, 决定要“在东北四省内进行某种策动,并尽可能利用此种机会”,“在非常情况下,关东军应有自行决定颠覆张学良政府,占领满蒙之决心”。6 月, 日本军部制定《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草稿),规定:在东北“如果反日运动变得激烈,则有必要采取军事行动”,并“力求在一年内即于明春以前生效”。但关东军认为 1 年时间太久,主张立即着手进行。

按照“进行某种策动,并尽可能利用此种机会”,即有意挑起事端,以作为武装进攻的借口这一阴险策略,日本侵略者在 1931 年 7 月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朝鲜排华事件,又利用日本参谋本部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等被中国东北驻军抓获并秘密处死一事,疯狂煽动反华情绪,制造战争舆论。9 月 18 日晚,日本关东军将南满铁路沈阳附近柳条湖村一段路轨炸毁,随即向北大营中国驻军和沈阳城发起突然袭击。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略中国的战争,由此开始。次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发布告示,反诬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 袭击日本守备队,因此必须“膺惩之”。

①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一分册,第 140 页。

①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一分册,第 143—144 页。

② 《田中奏折》,首先是 1929 年由中国方面披露的,但至今没有发现原件。日本官方人士和部分史学研究者矢口否认其存在,认为是“伪件”,但也承认后来日本所采取的对华政策,与奏折内容是一致的。中国方面的蔡智堪、王家桢提供有当年获取此文件的详细情节。见香港《自由人》,1953 年 8 月 29 日;全国

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 11 辑。

“九一八事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整个东方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影响巨大的事件。它是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和称霸亚洲的重大步骤;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世界格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它也使中国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制裁, 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前,当日本进攻东北的形势已十分明显时,8 月 16 日, 蒋致电张学良谓:“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①张学良即将此电转发东北各军事长官一体遵守。9 月 23 日,蒋介石发表演说,声明要“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公理之判决。” 同日,南京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说已将此案“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要求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全国国民亦“务须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当时蒋介石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在他看来,共产党是比日本帝国主义更能威胁其统治的“心腹大患”,他不能既反共又抗日而“腹背受敌”。蒋介石站在以江浙为中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东北还不是他的“势力范围以内之地”,东北丧失了,不过是把“有名无实”变为“并丧其名”,这对他“没有多大关系”。蒋介石对日本的武力一向怀着恐惧心理, 认为日本“只要发一个号令”,“三天之内”,就能“灭亡我们中国”,中国没有抵抗日本的条件。他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的干涉上面。但是,国联并未能维护“公理”、“公法”,虽几经会商,也没能采取任何制止日本侵略的措施,反而对日本起了袒护和纵容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驻东北的日本兵力为第二师团和独立守备队共10400 人,9 月 21 日从朝鲜调入一个混成旅团 4000 人,再加上其它军事力量

如预备役军人、警察大队等,总计 2 万多人;而在东北三省和热河的中国军

队有 20 多万人,击败日本对东北的侵略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不抵抗命令使中国军队不战自退,眼睁睁地看着日军侵城夺地。9 月 19 日晨,日军占领沈阳。同日,占领长春、营口、本溪、鞍山、抚顺等 20 座城市。21 日,吉林省代主席熙洽投降,日军占领吉林市。至 25 日,辽、吉两省已有 30 座城市被日军侵占。然后,日军北向,11 月 19 日占领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接着, 日军又掉转枪头南下,1932 年 1 月 3 日,未发一弹进入锦州,并迅速占领辽西地区。2 月 5 日,占领北满中心城市、东北特别行政区哈尔滨。至此,经过 4 个月零 18 天,东北 3000 万同胞,100 万平方公里土地,数不尽的财产、宝藏、工矿设施,完全沦于敌手。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同声谴责。但是,由于一些主要国家不愿开罪日本,当时世界上并没有形成足以阻止日本侵略的强大压力。

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始是消极观望,偏袒日本;待日军占领锦州后,由国务卿史汀生发出“不承认主义”的照会,宣布美国不承认“九一八事变”以来“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但这不过是一纸空文。英国控制着国际联盟,国联的态度即表明了英国乃至法国等国的态度。开始,

① 《文史资料选辑》第 6 辑,第 24 页。

国联采取不辨是非的办法,把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置于同等地位,向中日两国提出同样的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的要求。10 月 22 日,由法国外长白里安提出日本限期撤军的决议草案,但由于日本的反对,未能形成正式决议。日本准备进攻锦州期间,国联曾应南京政府的要求,讨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建议, 因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也拒绝接受,未能成议。1932 年 1 月,国联组成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另有法、意、德、美等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对事变进行调查。10 月初发表调查团报告书。其中虽然也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但又竭力为日本辩护,最后提出一个对东北地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这反映了英美等国与日本的矛盾,也暴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1933 年 2 月,报告书为国联所接受,但不久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这个报告书又成了废纸。

苏联政府从道义上同情支持中国,谴责日本,并主动提出恢复中苏邦交。但当时苏联的远东政策是以避免反苏阵线的结成为重点,因而也就设法使日本不变成苏联的敌人。苏联政府一再提议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表示准备同意伪满在莫斯科设立总领事馆,可将中东铁路卖给“满洲国”①。

国民党政府依靠国联来制裁日本侵略的政策受挫的同时,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民主运动,国民党内反蒋派亦乘机猛烈抨击蒋介石集团。12 月 15 日,蒋被迫下野。国民党政府发生统治危机。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上海燃起战火,向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突然袭击。日本此举的主要目的是转移中国和国际上对它侵占东北的注意,以便它在东北策划“满洲国”,确立殖民统治。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并得到上海人民热烈的支援,奋起反击,进行轰轰烈烈的淞沪抗战。

战斗打响时,南京政府没有立即支援十九路军。当时政府的实权,特别是军队仍掌握在下野的蒋介石手中。但是,十九路军抗战得到全国支持,国民党反蒋派抨击“中央看着十九路军打光,按兵不救”。于是,依靠国联受挫的蒋介石,为挽回东北不抵抗损伤的声誉,并为复出创造条件,决定以有限的抵抗谋求对日妥协,采取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的建议,令军政部长何应钦调动驻防京沪、沪杭两线的第 87、88 两师,合成第五军,命张治中率领参战,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这次上海抗战坚持整整一个月,给进犯的日军以重大打击。日军以大量增援,全线进攻。3 月初,中国守军侧背防地被突破,不得不从第一道防线后撤到第二道防线。这时日军因伤亡惨重,远离海上补给线,又见中国军队筑起更加坚固的防线严阵以待,不敢再战。3 月中旬,经英国公使斡旋,双方停战并举行谈判。5 月 5 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自 5 月 9 日起, 日军从占领地撤兵;国民党政府则屈辱地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无驻兵权。第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

上海停战后,蒋介石正式宣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这是“九一八”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南京政权建立后蒋介石处理对内对外关系所一贯奉行的原则的新确认。

1931 年 7 月 23 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文

① 经两年多交涉,1935 年 3 月苏“满”签订协定,苏以 1.4 亿日本金币的价钱将中东路卖给了伪满,实际卖给了日本。

告,声称“不先消灭赤匪”和“削平粤逆”,“则不能攘外”。9 月 1 日, 蒋又在武汉发表《为呼吁和平告全国同胞书》,表示他决心“一本素志,全力剿匪,不冀其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在“一二八事件”中,又推行以抵抗求妥协的政策。

1932 年 3 月 14 日,即中日双方在上海停止军事冲突的同一天,蒋介石给国民党宣传人员发出手令:“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我中国之大患,乃在人心复杂散漫,精神萎顿不振,而又不能忍劳耐苦,乃至寇深匪狂。望我政治宣传各同志,刻苦耐劳,坚定工作,忍辱负责,打破目前之难关,完成剿赤之使命”。①此后,蒋又一再声明,他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是抗日来攘外。”事实表明,“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就是对内镇压、加强专制统治,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策划在东北成立傀儡政权。先是在省、县两级建立伪组织和伪政权。1931 年 11 月把清朝废帝溥仪从天津劫持到东北。次年 3 月 1 日发表《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定都长春,改名新京。3 月 9 日,溥仪就任“执政”,年号“大同”。两年后,“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改称“皇帝”。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政权,一切听命于日本政府和关东军司令官。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施残暴的军事政治统治,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又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使东北完全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帝国主义在确立东北的殖民统治之后,便进一步向热河和长城一线扩张。

1933 年 1 月 3 日,日军攻陷山海关。2 月下旬,日军分兵三路进犯热河。

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毫无防御准备,日军仅以先头部队 120 多人便占领省会承德。蒋介石把热河失陷的责任归于张学良,迫使张辞职出国,其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的职权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4 月,日军攻占长城一线喜峰口、冷口、古北口。此时,蒋介石正指挥国民党军对工农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 不少国民党将领请缨援助长城抗战,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声言:如再有“侈言抗日”者,“立斩无赦”。长城各口的守军虽英勇抵抗,但终因孤军奋战,都未能取胜。5 月上旬,日军从长城线向冀东发动进攻,占领 20 余县,同时进攻察东。在这种形势下,经南京政府同意,北平军分会派代表与日方签订《塘沽协定》,把冀东划成“非武装区”,规定中国不得在该地驻军,而日军在撤回长城一线后,仍可对该地“随时用飞机及其它方法视察”。它表明国民党政府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占领。从此,华北门户洞开,日军可随时进占冀察,直取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