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政治上的多元性和分裂性。国民党内部派别林立,矛盾重重。各派之间勾心斗角,权势相倾,以至混战不已。在变幻离合的角逐之后,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它在国民党内的优势地位,但国民党分裂性的特点依然存在着。

宁汉合流后,经过半年多的角逐,到 1928 年 2 月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前后, 国民党内并存的实力集团便剩下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蒋控制中央,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阎、李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他们在反对旧军阀的大目标下,形成暂时的联合,并取得二次北伐占领京津的胜利。但是,当奉系势力被赶出关外后,由于共同作战目标的失去,由于蒋介石排斥异己和其它集团也各怀异志,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立即尖锐起来。

矛盾从地盘、军队、党权三个问题上表现出来。

当时国民党各派占据地盘的情况是:蒋介石据有南京、上海及东南各省; 冯玉祥据有陕、甘、宁、青、豫、鲁;阎锡山据有晋、冀、绥、察和平津两市;桂系据有两湖、广西。冯玉祥地盘虽广,但多为贫瘠之区,山东的济南和胶东又在日人的控制之下;冯军在河北对奉军作战中出力甚大,冯本想能占有河北和北京、天津,但蒋介石采取联阎制冯的策略,在国民党军进入北京之前,就同阎商定由阎统辖这一省二市。对此,冯极为不满,加大了他同蒋的裂痕。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认为自己地盘小,又没有出海口,也对当时

的地盘分配情况不满。阎锡山占有了河北和平、津,当然满意,但他要把平津两市税收全部据为己有,又为蒋所忌恨。

为了削弱其它军事集团的力量,国民党军占领北京后,蒋介石即提出裁兵的主张,大讲“裁兵救国”。1928 年 6 月下旬和 7 月上旬相继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和财政会议,在宋子文的主持下,都把裁兵作为主要议题之一,经济会议专门通过了《请政府克期裁兵从事建设案》。12 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全国编遣会议条例》,限定编遣工作于半年内完成。蒋介石借编遣军队之名来削弱他人的用心,非常明显,但他的节省军事开支以进行经济建设的理由,又使其它军事将领们不能公开反对。于是,全国编遣会议得以在 1929 年 1 月正式召开。

军队编遣会议正式成立“编遣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会议从开始到结束,都大力强调“以至公大信精神”,“不偏私,不欺饰,不假借, 不中辍”,而这正好反映了各派军阀的偏私、欺诈和他们之间的矛盾重重。争斗突出表现在势力最大的蒋冯两派之间。

当时四派拥有的军队,蒋 50 万,冯 40 万,阎 20 万,李 20 万,另有东

北军和西南各军,总计约 200 余万。蒋以“中央”的名义强调统一与集中, 要求各集团军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长、萨、土、肥四藩“功成不居”、“归命中央”的精神和做法。冯玉祥则想方设法对自己的军队少遣多编。预备会上冯提出 4 项编遣原则:“强壮者编,老弱者遣;有枪者编,无枪者遣;有训练者编,无训练者遣;有革命功绩者编,无革命功绩者遣。”冯无疑是说第二集团军素质最好,训练最精,战功最大,理应少遣多编。据此,冯提出一个把蒋冯两军数额拉平而压低其它集团军数额的编军方案,但被蒋所支持的阎锡山的方案所否定。阎案抬蒋压冯,既提高自己地位,又离间蒋冯关系。至此,冯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他称病不再出席编遣会议,2 月初离开行政院副院长、军政部长职务,回到河南。编遣会议最后通过一个体现蒋介石中央政府意志的《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但这个大纲只是一纸空文。编遣会议加剧了各军事集团的矛盾,特别是蒋冯间的矛盾。

蒋介石在策划削夺其它实力派军权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加强他对党权的控制。编遣会议后,蒋介石操纵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规定会议代表以指派、圈定、选举三种办法产生,其中指派、圈定两项共占代表总数的 82%,地方选出者仅占 18%。这种一手把持国民党三全大会的做法,激起强烈的反对,特别是汪精卫、陈公博领导的改组派,发起了反圈定指派代表的运动。但会议还是于 1929 年 3 月下半月在南京召开。会议处分了汪精卫的改组派和已公开反蒋的桂系将领,汪被书面警告,汪派的陈公博、甘乃光被永远开除党籍,顾孟余开除党籍 3 年,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以及李济深也被永远开除党籍。会议又专门通过嘉慰蒋介石案。会后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①的局面。但是,蒋的权势愈张,被蒋排斥者的反蒋之心愈切。

混战终于一场接一场地爆发。

首先爆发的是 1929 年 3 月开始的蒋桂战争。蒋桂争斗,从 1927 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前即已开始。1929 年 2 月初,蒋秘密运送军火给湖南省主席鲁涤平,唆鲁反桂。桂系将领立即兴兵讨鲁,李宗仁以武汉政治分会名义将鲁

① “陈家”,指蒋之亲信陈果夫、陈立夫。经过国民党“三全大会”,他们都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秘书长职务。

免职,由何键继任湘省主席。蒋进行了多方谋划:起用唐生智携巨款至冀东, 贿买被白崇禧收编的唐之旧部反桂;利用桂系内部矛盾,策动桂军将领倒戈; 以调解湘案为名,将支持桂系的李济深诱至南京软禁,并策动陈济棠、陈铭枢夺取广东军政大权;派人疏通冯、阎,使他们通电“服从”中央。到 3 月

26 日,蒋介石以南京政府名义下令讨桂。蒋坐镇九江,亲自督师进攻武汉。由于桂军临时前线总指挥倒戈,蒋军轻易地占领了武汉。随后,蒋派军队由湘、粤、滇三路进攻广西。5 月上旬,李宗仁组织南路“护党讨贼军”,通电反蒋,并派兵进攻广东。6 月下旬,受蒋支持的粤军打败桂军,蒋任命原桂系军人俞作柏为广西省主席。蒋桂战争结束。

蒋桂战争进行之时,冯玉祥即积极调配兵力,准备讨蒋,但因冯军将领韩复榘、石友三被蒋收买叛冯,冯的讨蒋军事未能发动。10 月,冯军将领宋哲元通电讨蒋,蒋下令讨伐。至 11 月,冯军败回陕西。这时,在改组派的策动下,李宗仁与被蒋重新起用为师长的张发奎合组“护党救国军”,向广东进攻。这是第二次蒋桂战争,或称粤桂战争。蒋命何应钦主持讨桂军事。12 月,张桂军被打败。同月,唐生智与石友三联合,参加“护党救国军”,举兵拥汪反蒋,不久亦被蒋打败。

1930 年 5 月爆发规模最大的 4 派军阀中原大混战。这年春,冯、阎、桂

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形成反蒋大联合。冯、阎、桂三军将领 50 余人联名通电逼蒋下野,推阎和冯、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和副司令(另推张学良为副司令,张不就)。4 月 5 日,南京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5 月11 日,蒋下达总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发。战争初期,冯、阎一度得势,蒋军失败,桂军也曾一度进占长沙、岳阳,但最后,联军们被蒋军各个击破。8 月,阎军撤到黄河以北;9 月,冯军亦退到豫北。

在军事上混战的同时,汪精卫于 8 月在北平主持召开以改组派为主、同时有西山会议派和阎、冯代表参加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并组成包括汪精卫等 7 个人的常务委员会。根据扩大会议的决定,9 月 9 日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这样,又一次出现互相对立的两个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两个国民政府。

在蒋介石的争取下,东北的张学良于 9 月 18 日发表拥蒋通电,随即挥兵入关,占领天津、北平。整个战局急剧变化。阎军退回山西,冯军将领纷纷倒戈。10 月中旬,阎、冯决定联袂下野。11 月初,搬到太原的海陆空军司令部宣告取消。扩大会议在太原草草公布一个《约法》后,烟消云散。历时近半年的中原大战,波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乃至湖南等省,双方投入兵力上百万,给人民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灾难。除财产损失外,战争中死亡 30 万,伤者无数。

中原大战的结局,是国民党各派势力消长的一个明显的标志。蒋介石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利用反蒋各派间的矛盾,使用金钱收买、分化瓦解及各个击破的策略,打败了各派军阀。这使蒋介石在整个国民党军阀势力中取得显然的优势。但是,反蒋势力仍然存在,派系争斗没有停止, 又发生蒋胡之争。

中原大战结束前夕,10 月 3 日,蒋介石通电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其目的是通过国民会议的形式从法统上加强他的独裁统治,把自己抬进总统宝座。蒋的这一做法遭到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反对。胡时任国民党中常会委员、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他提出:训政时期召开的国民会议,不是权力机关,无权制定法律、选举总统、推举政府首脑,孙中山并未主张由国民会议制定约法。这即是蒋胡之间的所谓“约法之争”。其实质是:蒋要进一步扩张个人权势,胡则要限制蒋之个人独裁,并从而保住自己的权位。尽管在建立南京政权和国民党内的争斗中,胡给蒋很大帮助,但蒋绝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公然挑战。于是在 1931

年 2 月 28 日以宴请为名,将胡扣留,随后软禁于南京汤山。蒋介石此举不仅加剧了蒋胡两派的对立,也引起国民党其它势力的不满,蒋不得不从原来的立场后退一步,表示国民会议只应制定约法,不必提出总统问题。5 月 5 日至 17 日,国民会议在南京召开。

软禁胡汉民和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了又一次反蒋派别的联合。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两广军人等各反蒋势力云集广州,在“救护党国”、“打倒独裁”的口号下,于 5 月 27 日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28 日成立又一个“国民政府”。这是国民党内的又一次大分裂, 它直接导致了半年后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和国民党统治的一次严重危机。